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和統治階級結合在一起,對人民施以無情剝削、統治和麻醉。他們對宗教在封建製度中所起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揭露,深刻地指出,宗教與私有製的社會結合在一起,對不合理的剝削製度加以粉飾,發揮其作為“意識形態”對所在經濟基礎的維護作用。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宗教作為意識形態,對於被統治階級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被統治階級往往利用宗教來表達思想情感,進行社會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宗教起了“外衣”的作用。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中對路德與農民戰爭的關係進行了精辟分析,他告訴人們,宗教作為外衣,既可以成為革命的武器,也可以成為鎮壓革命的工具,它的性質取決於舉旗者所代表的階級的政治目的和經濟利益。
馬克思恩格斯在關於社會主義正確處理宗教問題上,定出了四條基本原則:其一,不能將宗教與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世界觀混為一談;其二,不能用行政命令消滅宗教;其三,必須實行教會同國家分離,學校同教會分離;其四,要將宗教轉入私法範圍,使其成為公民個人的私事。
二、列寧的宗教觀
列寧根據俄國革命的需要,深入研究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觀並運用於解決俄國宗教問題的實際,在這個過程中,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指導了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對宗教及宗教問題的認識與處理,是中國共產黨宗教觀的一個理論淵源。
俄國是一個有著深厚宗教傳統的國家,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列寧主義宗教觀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俄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當時的俄國,政教合一,宗教間不平等,宗教信仰不自由,沙俄專製社會與宗教相互利用,竭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因此,俄國的工人運動受到了“尋神派”和“造神派”的幹擾。而各種各樣的唯心主義思潮,給工人運動造成了極大的思想混亂,危害了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危害了社會民主黨組織的鞏固和革命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對各種唯心主義進行堅決的鬥爭就成了列寧必須麵對的一項迫切任務。
列寧宗教觀不但體現在他的一係列著作裏,也體現在由列寧起草的、蘇維埃政權頒布的一係列有關宗教問題的政策及法令中。1909年,列寧在《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態度》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它完全繼續了法國18世紀和德國19世紀上半葉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曆史傳統,即絕對的、無神論的、堅決反對以一切宗教的唯物主義的曆史傳統。”1919年,在《論國家》一文中,列寧又指出,在階級社會,必須牢牢把握社會階級劃分的事實、階級統治形式改變的事實,把它作為基本的指導線索,並用這個觀點去分析一切社會問題,即經濟、政治、精神和宗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