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先存百姓
“原典”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
“注譯”全句譯意為:為君王的治理國政,一定要首先愛民安民。
“品讀”這是唐太宗在執政過程中民本思想的體現。貞觀初年,唐太宗意識到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民心的喪失。所以治理國政,一定要首先愛民安民。他對身邊大臣說:“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倘若搜括百姓的財貨供自己盡情享受,如同割下大腿上的肉供腹一飽,等到肚子吃飽了,自己也已經死亡。)
615.人以食為命
“原典”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命。(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二十九》)
“注譯”全句譯意為:國家以人為根本,人以糧食維持生命。
“品讀”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不僅使一批帝王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治國之道,也造就了許多體恤民情的賢臣良吏。南北朝時北魏建義初年,災害不斷,百姓嗷嗷待哺。當時的光州刺史楊逸打算用倉廩中的糧食救濟百姓,但管倉庫的人害怕獲罪不敢開倉,楊逸就說:“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命。如果因此獲罪,我心甘情願。”楊逸用糧食救濟百姓之舉,百姓感激涕零,也得到了孝章帝的表揚。
616.邦之興
“原典”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唐白居易《全唐文·卷六七零·辨興亡之由策》)
“注譯”全句譯意為:國家興盛,是因為得人心;國家敗亡,是因為喪失人心。
“品讀”為政者能得人心,就可以興邦,反之就必然國破邦亡。這是對曆史興衰的深刻觀照後得出的結論,在當今仍然有啟迪意義。
617.爾奉爾祿,民膏民脂
“原典”爾奉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宋趙匡胤《戒石銘》)
“注譯”爾:你。全句譯意為:你的俸祿,是人民的血汗。下麵的人民你可以殘暴他們,但是上天你卻欺負不了。
“品讀”五代時後蜀之主孟昶曾作《令箴》頒行於境內,以警戒其統治下的各級官吏。宋太祖趙匡胤滅蜀後,摘取其中的四句十六個字“爾奉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更名為《戒石銘》而頒行於天下。趙匡胤的目的是為了趙氏政權的長治久安,但客觀上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618.惟人為大
“原典”天之所生,地之所養,惟人為大。(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滕文公下》)
“注譯”全句譯意為:天所產生的,地所養育的,隻有人是最貴重的。
“品讀”天、地、人,“惟人為大”。儒家在天、地、人中所賦予的人的最重要的地位,也是儒家在天、地、人關係中所確立的人的主體性觀念。
619.厚民生
“原典”法天之大者,莫過於厚民生。(清張廷玉《明史·劉忠周傳》)
“注譯”法:效法;民生:指黎民百姓;生:生靈。全句譯意為:效法上天之道最重要的莫過於厚待黎民百姓。
“品讀”明崇禎皇帝登基時,銳意求治。大臣劉忠周是個秉正直言之士,每每上疏崇禎皇帝,獻計獻策。劉忠周看到官府預征來年賦稅,貪官汙吏橫行鄉裏,“節節追呼”,百姓困敝,就勸諫崇禎皇帝:“法天之大者,莫過於厚民生”,主張緩賦稅,厚民生。但崇禎皇帝時的明王朝已岌岌可危,風雨飄搖,崇禎皇帝無力回天,對劉宗周的忠言,隻能徒歎其忠。
620.為萬民
“原典”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清黃宗羲《原臣》)
“注譯”全句譯意為:我出仕做官,是為了給天下老百姓做事謀利,而不是為了給帝王做仆從;我所做的事是為億萬民眾的公利,並非隻為一家一姓的私利。國家的太平與否,不在於皇帝一家一姓的興亡代替,而在於民眾的憂喜哀樂。
“品讀”把“萬民之憂樂”放在“一姓之興亡”之上,這是黃宗羲對封建君王專製和王權觀念的背反,是民本思想的張揚。因此,黃宗羲作為一名士大夫牢記自己的曆史使命,擔負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自覺地為“萬民之憂樂”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