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德為善政,政在養民(1 / 2)

621.政在養民

“原典”德為善政,政在養民。(戰國《尚書·堯典》)

“注譯”全句譯意為:德治應當使政治美好,治政在於養育人民。

“品讀”德治是《尚書》的基本思想之一。《尚書》不僅提出了德治的主張,而且賦予這一主張許多實實在在的內容。“政在養民”,使人民能過上富裕安康的日子,就是其中諸多主張中的核心內容。

622.損上益下

“原典”損上益下,人悅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周《周易·益》)

“注譯”全句譯意為:減省於上而增益於下,民眾就欣喜不可限量;從上方施利於下,其道義必能大放光芒。

“品讀”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上位的人隻要能給百姓帶來好處,百姓就會感到無限歡欣。在上位的人要真誠地施惠於民眾,就會得到民眾真心的愛戴和擁護。

623.樹君利民

“原典”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十三年》)

“注譯”樹之君:樹立國君;以利之:讓他們獲得利益。全句譯意為:上天生育了百姓,並為他們確立君主,就是為了讓他們獲得利益。

“品讀”這是春秋戰國時期邾國國君邾文公的話。邾文公以德政著稱。魯文公十三年,邾文公想遷都到繹地,史官占卜後說:“這對百姓有利而對國君不利”。邾文公說:“如果對百姓有利,也就是我的利益……民眾得到了利益,我也肯定在其中。”左右侍臣不太理解,說:“不遷都君主可以延長壽命,你為什麼要遷都呢?”邾文公慷慨地說:“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苟利矣,遷也。”其意是說:君主生存就在於養育百姓。死的或遲或早,隻是時間問題。隻要對百姓有利,就決定遷都吧。邾文公這種利民第一,個人生死第二的胸懷,在當時確很難得,在現今也很值得為官者學習。

624.因民之利而利之

“原典”子曰:“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春秋《論語·堯曰》)

“注譯”因:依據,就著;斯:就,才。全句譯意為:就著人民的利益之處而讓他們獲得利益,不就是惠而不費嗎?

“品讀”孔子的弟子子張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就提出為政要崇尚五種美德(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摒棄四種惡行(虐、暴、賊、吝)的主張。孔子說的“為政以德”是為政的總則,為政要崇尚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行,是“為政以德”的具體化。其中“因民之利而利之”,就是為政的五種美德之一。

625.近者說,遠者來

“原典”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春秋《論語·子路》)

“注譯”葉公:楚國的一位賢者。說:同“悅”,高興,喜悅。全句譯意為:葉公問孔子怎樣為政。孔子說:“使近處的人感到喜悅,使遠處的人前來投奔歸附。”

“品讀”戰國時魯哀公五年,孔子從蔡國到了楚國葉地,見到了葉公,葉公問怎樣為政。孔子就以上麵的話回答。孔子是從民心向背看為政得失的。孔子的意思很明顯:為政要得民心。你實行德政,近處的老百姓受到你的恩惠,過上好日子,一定會高興。遠處的老百姓,聽到消息,也必然會投奔你來。這就是“政在附近而來遠”(《孔子集語·卷十·論政》)。所以孔子告訴葉公,民心向背,是為政的根本。

626.為民父母

“原典”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戰國《孟子·梁惠王上》)

“注譯”惡:怎麼。全句譯意為: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管理國家和地方的人,卻仍然免不了類似於帶領野獸去吃人這樣的事情,他又怎麼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