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美國資本市場上的“技術泡沫”破滅、“9?11”事件發生以及接連被曝光的公司造假醜聞等,使投資者對美國資本市場的信心開始動搖,大批外國資本開始撤離美國市場。隨著美國債務和雙赤字的增長,特別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受房地產市場低迷的影響,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美元大幅走弱。自2007年9月以來,美聯儲連續七次降息,利率水平總計下降了3.25個百分點,使美元一再貶值。美元貶值使以美元標價的國際市場原油名義價格隨之提高。作為主要計價貨幣的美元的劇烈貶值無疑成了促使近期油價大幅攀升的主導誘因。
通過統計2007年以來紐約原油期貨分別以美元和歐元計價的漲幅,2007年1月3日至2008年3月11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上漲86.5%,而以歐元計價的原油期貨上漲60.1%。有關研究證明,美元彙率轉嫁能源和原材料的傳遞彈性接近於1,即美元貶值1%,進口價格同時上漲1%,這表明美元貶值會造成油價同等幅度的上升。所以,美元貶值客觀上推升了國際油價。同時,美元貶值又進一步刺激了投資者對原油期貨的需求,一方麵,在美元持續貶值而油價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不少投資者選擇購入原油期貨以實現投資保值;另一方麵,美元貶值還使得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期貨價格對持有非美元資產的投資者來說更為便宜,這也刺激了部分投資者對原油期貨的需求。所以說,高油價的直接推手是美元貶值。
〖BT4〗投機成分興風作浪
近幾年的國際原油市場跌宕起伏,名義油價屢創新高,供需等傳統因素已很難對此作出完美的解釋,投機因素越來越被認為是造成油價大幅波動的罪魁禍首。有分析家甚至估計,投機因素造成的原油溢價高達20~25美元/桶。
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完全由石油期貨來決定,決定油價的不是市場上實時的供需關係,而是紐約和倫敦兩大市場上的石油交易情況。期貨交易商分為商業交易商和非商業交易商,商業交易商需要實際使用該交易商品,主要是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對衝以控製風險;非商業交易商則通過頭寸交易和價差交易來達到贏利目的。
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後,為緩解由此引發的信貸危機,各國央行紛紛向金融市場注入美元,這些美元資產為了規避貶值風險,紛紛湧入能源、商品和新興市場,導致油價大幅上揚。而對美元繼續貶值的預期也導致手中握有大量資金的投資商紛紛尋找能夠保值的產品,石油期貨便成了投機者最理想的目標。原油的市場容量大,流動性高,參與者眾多,幾個重要參與群體(石油巨頭、投資銀行和基金等)對價格的變動都有很重要的影響。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石油市場2/3的交易出自投機,紐約原油期貨市場上投機資金控製的原油期貨合約總量多達10億桶,已經超過了美國原油商業庫存和戰略原油儲備的總和。
根據美國期貨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持倉報告,2007年3月份以來,基金在原油期貨上一直是淨多單,基金持淨多單達到較高數量的時候,往往都是油價出現階段性高點的時候。2007年原油期貨漲幅達到56%,與此同時,投機資金在石油商品期貨中的淨多頭寸竟然增長了2674%。另據紐約期貨交易所統計,到目前為止,參與石油期貨交易的基金已增至8500多家,其中不乏摩根大通、美林等大型投資銀行和對衝基金,其交易額占油市總規模的60%,期油每桶100美元水平上還累積著大量未平倉合約,國際炒家仍在伺機而動。可見基金介入是油價上漲的重要動力。因此,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中,投機因素占了相當大的溢價。
另外,近年來,石油期貨投資越來越成為石油跨國公司的一種卡特爾行為。這些公司為了維持石油期貨的高價位,不惜人為製造一些市場供給短缺。如一些企業為了維持能源產品期貨的價格,決定減少供給,關閉部分工廠,人為造成供求失衡。能源需求得不到滿足,能源的期貨價格便大幅度上揚。研究表明,以美國石油公司為首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某些行為實際上是在控製石油供給,從而人為地抬高油價。如美國石油公司借口縮減開支,關閉一些煉油廠,使煉油能力大大降低。還有的大型石油公司以同樣的名義大量縮減其商業庫存等,這些都造成了石油供給的緊張,促使油價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