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激烈爭奪蘇聯的高加索(尤其是巴庫油田),爭奪羅馬尼亞和印度尼西亞油田,猛烈破壞對方的石油運輸線,一方麵是為了讓自己獲得可靠、充分的石油,確保機械化部隊發揮威力;另一方麵是為了摧毀敵方的石油補給,讓對方的坦克、飛機陷入癱瘓。二次大戰以後的幾場局部戰爭,同樣散發著濃烈的石油味道。如1982年4月~6月英阿在南大西洋馬爾維納斯群島開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爭奪馬島附近海域豐富的石油資源。而打了50多年的中東阿以戰爭之所以至今看不到盡頭,更是一方麵有豐富的石油給阿拉伯國家做後盾;另一方麵美國為了爭奪和控製海灣石油而堅決支持以色列,因為中東地區的打打停停最有利於美國在中東的存在,也最符合美國在海灣地區的石油戰略利益。
第1節兩次世界大戰:為油而謀,因油而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是石油資源的主要掠奪者,它控製了世界大片產油基地,成為世界石油霸主。1914年“一戰”爆發後,意圖速戰速決的德國人坐著燒煤的火車,推進到了距巴黎僅40英裏的馬恩河。措手不及的法國部隊卻由於鐵路癱瘓,還待在後方。於是,法軍征用了3000多輛燒油的出租車,滿載士兵衝向前線,擋住了德國的攻勢。德軍統帥當時就給德皇發電報說:“我們已經輸掉了戰爭”。讓德國人失去最後希望的,是兩年後的日德蘭海戰。盡管德國艦隊的艦艇更大更結實,卻輸給了英國艦隊,因為後者在戰前按照海軍大臣丘吉爾的建議,英軍艦艇全都轉用石油做燃料,因而以更快更靈活的優勢戰勝了德軍。
如果說,石油決定了“一戰”的勝負,那麼,“二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石油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始終將奪取石油資源作為其重要的戰略目標。1939年,德軍以閃電戰占領波蘭。1940年春天,德軍掃平挪威、法國等國家,其首要任務就是掠奪這些國家的石油資源,增加其石油儲備。1942年6月22日淩晨3時,德軍全線出擊,進攻蘇聯,其重要的戰略任務是要奪取高加索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並由此打通通往中東地區的通道,占領伊朗和伊拉克,控製海灣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滿足其戰爭機器的需要。更偉大的勝利發生在斯大林格勒。如果能夠打下斯大林格勒,德國人就能切斷蘇聯的外高加索石油供應。但是德國人敗了,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因為沒有足夠的燃油給養而功虧一簣,失去石油供應成為德國在二戰中不得不投降的重要原因。
石油不僅是德國人發動戰爭的目的,更是日本人發動戰爭的原因。在東亞,日本為了解決其日益加劇的石油危機,悍然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侵占了東南亞產油基地。戰爭期間,日本從東南亞掠奪了大量的石油。由於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迫使隻剩下最後3個月石油儲備的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擲地偷襲珍珠港。之所以說孤注一擲,是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往返珍珠港所耗費的汽油相當於日本海軍平時一年的用油量。結果是日本贏了珍珠港,卻輸掉了整個戰爭。因為日軍在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同時,忘了摧毀瓦胡島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450萬桶燃油。最後,還是美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激烈爭奪蘇聯的高加索(尤其是巴庫油田),爭奪羅馬尼亞和印度尼西亞油田,猛烈破壞對方的石油運輸線,一方麵是為了讓自己獲得可靠、充分的石油,確保機械化部隊發揮威力;另一方麵是為了摧毀敵方的石油補給,讓對方的坦克、飛機陷入癱瘓。二次大戰以後的幾場局部戰爭,同樣散發著濃烈的石油味道。如1982年4月~6月英阿在南大西洋馬爾維納斯群島開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爭奪馬島附近海域豐富的石油資源。而打了50多年的中東阿以戰爭之所以至今看不到盡頭,更是一方麵有豐富的石油給阿拉伯國家做後盾;另一方麵美國為了爭奪和控製海灣石油而堅決支持以色列,因為中東地區的打打停停最有利於美國在中東的存在,也最符合美國在海灣地區的石油戰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