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正熙(日本名:高木正雄),韓國前總統。是偽滿洲國新京軍官學校畢業高材生,日本投降時,樸正熙正任滿洲軍步兵第八團團長副官。
據悉,在南京大屠殺的時候有5支日軍因為“作戰勇敢”受到日本天皇的獎勵,其中一個就是完全由3萬朝鮮人組成的“鮮人部隊”。據說,在所有攻占南京城的日軍部隊中,韓國人的比例並不低,最高的甚至高達40%,其殘忍手段一點也不遜於日本兵。侵占南京第一支登城的即是高麗聯隊,並是第一支違反日軍軍令開始強奸中國婦女的日軍部隊。
李虎巴,日本名字是武藏正雄,是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15師團韓國聯隊的軍曹,被登在《朝日新聞》後標題是“南京之戰中的朝鮮勇士”。
根據日本勞動厚生省統計,日軍中台灣兵27863人陣亡,朝鮮籍日本兵共24萬2341人,其中21181人死亡,戰後作為“原日本兵”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列為B、C級戰犯有148人,其中23人被判處死刑。
韓國和奧地利的曆史遭遇很相似。奧地利是最早被納粹德國侵占和殖民的國家,有數十萬奧地利人參加法西斯軍隊。戰爭結束後,首任奧地利總統倫納爾承認奧地利是受害國,也是納粹德國幫凶,表示道歉和賠償,奧地利因此被稱為“有良心的民族”。韓國與朝鮮始終強調自己是二戰的“受害者”,是被“奴役”過民族,對於日本否定侵略的行為表示最堅強的對抗,但是沒有對自己在淪陷期間作為侵略幫凶而表示過歉意。或許沒人願意承擔,或許應該承擔的人都已死去。
當然,侵華元凶是日本人,幫凶是韓國人,還有台灣人,以及中國本土的漢奸,因此韓國人是否表示歉意並不那麼重要。他們也曾受到愚弄和欺淩,所以才造成一些仇恨和誤解。
無論叫做朝鮮還是韓國,在亡國五十年時間裏,本土少有遊擊隊的反抗,也沒有大規模的暴動。
反映金日成在普天堡大捷中的朝鮮畫作
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朝鮮半島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招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
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成立“韓國光複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複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複軍也於次年返國。
1909年,韓國勇士安重根用毛筆寫下壯懷激烈的詩句“男兒誓不生還家”,這是他在哈爾濱刺殺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之前寫下的訣別詩。20多年後,又一個韓國青年尹奉吉給妻子留下“丈夫離家生不還”的誓言,去上海刺殺日軍將領。
1920年,年幼的金日成隨父母移居中國吉林省臨江縣。受父親革命思想的熏陶,少年時代的金日成就立下了不光複祖國誓不回還的誌向,積極進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鬥爭。
朝鮮官方宣傳稱:“傳奇式的英雄、百戰百勝的鋼鐵統帥、偉大太陽、領袖金日成領導的朝鮮人民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百萬大軍,取得了抗戰勝利。”但是2002年,韓國教科書沒有提到如此光輝的抗日業績,僅僅提到“1937年6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6師80多名隊員渡過鴨綠江,占領了鹹南普天堡,而且在回師途中奇襲事後聞訊追來的日本軍,給了沉重的打擊”。
無論是韓國人或朝鮮人,他們也曾堅決的抵抗,讓侵略者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