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漢武帝時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蘇武曆盡艱辛,留居十九年持節不屈。
龐大的俄國和渺小的日本太不成比例,不過每次戰爭碰撞都能在歐亞大陸上濺起雄壯的火花,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命運,乃至世界的命運。
1904年2月8日,日軍向駐紮在中國旅順的俄國艦隊發動突然襲擊。10日,日俄正式宣戰。經過一係列的惡戰,於1905年9月5日,雙方簽訂了《樸次茅斯和約》。俄國“將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移交給日本。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希望對日作戰,“恢複1904年日本背信棄義的進攻所破壞的原屬俄國的各項權益”。
1937年秋天,中國空軍部隊幾乎完全失去了戰鬥力,殘餘的少量飛機全被疏散到日軍空軍作戰半徑外,日軍已經公開宣布中國空軍被消滅了。蘇聯根據1937年8月的中蘇協議,開始派遣空軍前來中國參戰,除戰鬥機外,還提供了包括SB-2快速轟炸機和DB重型轟炸機在內的轟炸機部隊。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先後來華的蘇聯誌願人員約2000名,其中約200名誌願人員在中國戰場犧牲。蘇聯空軍誌願隊與中國空軍共擊落擊毀日機1049架。
1939年7月蘇聯誌願飛行員隊長庫裏申科率領遠程轟炸機誌願隊來到中國。後在對漢口日軍空軍的三次空襲中,他所率編隊擊毀敵機136架,但庫裏申科犧牲。
中國有許多日本屠殺中國人的萬人坑,讓人痛心,但是在遙遠的呼倫貝爾草原深處,有一處埋葬死亡日軍最多的萬人坑,卻讓中國人開心。
2009年6月份,我來到呼倫貝爾草原深處,參加了中日俄蒙四國學者共同召開的諾門罕戰爭學術研討會。我還向蒙古等國捐獻史料,並參觀了據說埋葬4000多名日軍的焚屍坑。這一數字可以說是在中國一次性埋葬日軍死屍之最。
1939年,在呼倫貝爾草原新巴爾虎左旗諾門罕布爾德地區、中蒙界河哈拉哈河中下遊兩岸,爆發了一場震驚世界的邊境戰爭,是日本關東軍和蘇蒙軍的一場局部正規戰爭——諾門罕戰爭。
在諾門罕高地這個不足600平方公裏的戰爭舞台上,朱可夫、巴甫洛夫、喬巴山、植田謙吉、阪垣征四郎這些正反兩方麵著名將領一一登場亮相。
雙方投入戰場兵員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餘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無論空戰或坦克戰,在當時的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空前的,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立體戰爭。雙方調用了除海軍以外的所有兵種和現役裝備,關東軍731部隊還首次將生物武器應用於實戰。
日本關東軍步兵第23師團、第7師團、第8國境守備隊(旅團)、第1獨立守備隊(旅團)和第1坦克師團幾乎損失殆盡,11個特種兵聯隊徹底喪失了戰鬥力,總共損耗了5.4萬兵員,日本稱之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
諾門罕戰役是軍事史上裝甲戰的典範和首創,朱可夫指揮裝甲部隊進行機動戰首獲大捷,因此獲得“蘇聯英雄”稱號並受嘉獎。也有史料認為,蘇軍陣亡並不比日軍少多少,蘇軍陣亡1.8萬人。
長期以來,我國宣傳東北抗聯抗擊日本關東軍多達70萬人。其實關東軍主要針對蘇聯布置,並非由於抗聯牽製。抗聯在嚴重打擊下,幾乎全軍覆滅,不足千人最後退入蘇聯,才僥幸生存。
1938年和1939年,日本與蘇聯軍隊在中國東北邊境的張鼓峰和諾門坎交火,接連遭到慘敗。戰事發生前,日本仍為“北進”及“南進”的策略而爭論。北進計劃是以陸軍向蘇聯西伯利亞發動攻勢,目標是進攻至貝加爾湖一帶。而南進計劃則是以海軍為主,奪取東南亞資源。諾門罕戰役的失敗,使日寇侵蘇野心得到遏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