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必有記載,修誌寫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單位事業興盛的標誌。以胡振科書記、校長為首的學校領導班子,2008年提出了修編《大名師範誌》的構想,以期結束這所近90年老校沒有誌書的曆史。學校首先責承司中瑞同誌提出誌書框架,擬定編撰大綱,起草編寫方案,規範修編手法,經胡振科、李建中同誌審定後,編撰工作於2010年6月全麵啟動。接著學校成立了17人組成的編寫小組,於2010年6月18日組織召開編寫專題會,進行培訓和任務分配。後來,分別於2011年5月、9月,2012年5月、9月、11月五次召開會議,進行調度研討,掌握編寫進度。
材料的占有是誌書編寫的基礎。學校除給編寫組的同誌提供現有的曆史資料和文書檔案,還選派部分同誌分別到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北大圖書館、北師大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天津檔案館,河北省圖書館、河北省檔案館等單位進行學校曆史檔案資料原件的查閱複製。查閱和複製到的有:錢玄同題寫刊名的《七師期刊》1~5期;陳寶泉題寫報名的《七師雙周》1~49期和《河北省立第七師範學校一覽》;李蒸題寫刊名的《七師秋季運動會專號》;七師1923年至1947年約2萬頁的文書檔案36卷。同時查閱購買謝台臣校長著書《中國曆史講義》、《中國通史》;郭鳴鶴著書《師範教育》、《現代教學法通論》等。2012年5月,通過人民出版社原社長、黨委書記李長征同誌,求取到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長彭佩雲同誌給誌書的題名。
本誌書是編寫組人員分工編寫的。誌書序言、凡例、編後記及插頁司中瑞負責,概述(0.92萬字)宋海寬編寫,大事記(5.65萬字)司中瑞、宋海寬合寫。其他章節分工是:第一章:學校沿革(0.6萬字)宋海寬;第二章:機構設置(0.45萬字)韓現栓;第三章:規章製度(2.08萬字)韓現栓;第四章:教師工作(2.92萬字)鞏如朝、王培傑合寫;第五章:學生工作(11.06萬字)司中瑞、趙雪峰、張占宏;第六章:教育教學(3.77萬字)郭尚恒、王文青合寫;第七章:教學研究(13.68萬字)張學軍;第八章:館室工作(2.7萬字)王培傑、蘇明春、葉愛姣;第九章:後勤工作(3.58萬字)王培傑、郭洪峽;第十章:附屬學校(1.67萬字)王培傑;第十一章:紅色七師(12.18萬字)李廣、趙國恩。誌書圖片設計:李大禹;照片拍攝:張錦文、王培傑。誌書通閱、編審邢朝芳。編寫組全體成員和邢朝芳同誌不辭辛勞、不惜犧牲寒暑假和公休日,為誌書的編寫付出大量勞動,在這裏道一聲辛苦了!
本誌書編寫得到校友和其他同誌的鼎力支持。他們是:李長征、楊仲信、胡永海、姬振江、王擁軍、李德進、宋仁堂、劉文平、梁振江、謝繼炯、劉運嶺、房延生、郭文誌、李廣、任學印、王春江、張漢三、邢永振等。
本誌書即將付梓,編寫組如釋重負。但由於水平所限,加之年代久遠,史料缺乏,就連近些年的資料也不係統、不全麵,給編寫帶來不少困難。誌書肯定有許多錯誤和遺漏之處,敬請各界讀者給予斧正,不勝感謝!
謹以此書獻給學校九十歲華誕!
編寫組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