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十九世紀的史學家和文壇怪傑托馬斯·卡萊爾說過:“金錢能夠做很多事情,但是不能做一切事情。我們應該知道它的領域,並把它限製在那裏,當它想進一步發展時,甚至要把它踢回去。”我們經常被這種東西誘惑:精致的衣服,豪華的住宅,讓人眼花繚亂的娛樂場所,麵對這種狀況,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我們花這些錢對我們的實際生活有多大的意義。我們來看下麵這個例子: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瑪利亞·安托瓦內特,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被憤怒的法國民眾送上了斷頭台。人民為什麼把自己國家的王後送上了斷頭台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美麗的王後在國家正在水深火熱的時候,因為極度的空虛和虛榮隻知道花大價錢買來一些名貴的衣服,珠寶或者豪華的宴會,徹夜地狂歡,最後居然掏空了法國皇室的國庫,毀了一個國家,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是啊,我們花錢不能用在那些沒有任何意義的事上麵,到了最後隻有一種結果,那就是我們人性的墮落和沉淪。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我們發現自己美好的幸福生活被改變了!
我記得在我的公共課上有這樣一個學員,她是一個非常時髦漂亮的女人。大家一定猜不到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她第一天來聽課的時候,大家對她的印象都十分深刻。大家在很遠就能聞到她身上的那無盡的香水味,但是我能看出來,她臉上有著無盡的煩惱。
果然,輪到她上台講課的時候,她說自己的生活一團糟,房子的貸款還沒有還完,丈夫又突然沒有了工作。兩個孩子上學還要交大量的費用,而她每次和自己以前的朋友在一起時,總是忍不住去購買那些奢侈的物品。
現在她的丈夫因為找工作心情也越來越糟,對她也不像以前那樣在乎了。她覺得生活糟透了,不知道該怎樣改變這種狀況。
我很慶幸瑪麗已經認識到了她的問題,並且想要解決和麵對它。同時,我也很了解她的苦惱,家庭突然陷進了困境,收入已經大量減少了。而她還是把僅有的錢花在名貴的衣服和享受上。
我告訴她奢侈與浪費有時候就是魔鬼,它會逐漸摧毀你的生活和家庭。而她現在要做的是戒掉胡亂花錢的習慣,遠離那些和她現實的經濟狀況不相符的奢侈品,她必須學著怎樣節省開支去替他丈夫省下錢財,隻有這樣才能挽救她的婚姻和愛情。
瑪麗問我具體要怎樣做,我告訴她要首先排除那些促使她去購買奢侈品回家的因素,比如以前經常一起出去的有錢的朋友和一些奢侈品商人。現在要她做的就是克製自己的購買欲望,想一想辛苦掙錢的先生和孩子們的教育經費,她還學著去勉勵她的丈夫讓他重新去振作好好地工作。然後用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孩子和家庭,也可以把大量的時間放在為家人準備晚餐上。
當你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照顧你的家庭和親人的時候,你會發現現在的自己更真實,而曾經浪費金錢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幾個月以後,瑪麗又出現在我們麵前,我感到很高興,因為現在越來越覺得她很幸福和滿足。她不再噴名貴的香水,不再買知名的東西,渾身上下洋溢著自信和快樂,讓過路的人都忍不住對她多看幾眼。她說自從改掉奢侈的惡習之後,她不旦省掉大量的錢財補貼家用,還不斷鼓勵自己的丈夫,努力地照顧兩個孩子。現在她的丈夫已經重新找到了工作,而她的家庭比以前更加和睦幸福了,她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人們對華貴物品的的追求是自己攢錢的最大的敵人,要想獲得真正幸福的女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拋掉奢侈,遠離浪費,因為奢侈而又浪費的生活並不能為你帶來真正的快樂和幸福,那不過是自己心靈空虛的表現。
不論現在自己家庭的收入是多少,我們都應該在花錢上懂得量入為出,能節省的地方都應該盡量地節省。任何人都有根據自己的收入決定花錢多少的問題,這是我們生活的最原始的法則。懂得生活的人,都明白應該怎樣支配自己的金錢。
作為女人,更應該明白如何支配自己的金錢。如果是單身女人,自己花錢太大手大腳會讓追求你的男士不放心,他們會覺得生活很糟糕。
因為他們理想中的太太是為他們儲備錢財的,而不是有一天會吃空他們。
對於那些已經身為妻子和母親的人,更應該有很高的財商,因為浪費金錢會給你自己的家庭帶來很大的困難和負擔。也許你買了名貴的衣服,就會沒有錢支付自己孩子的學費,這也會影響到你和你家人的關係。孩子們的教育經費會變得更加的貴,你自己的生活將會更加困難,你和自己的丈夫將會麵臨生活中更大的挑戰。
很多人很天真,覺得隻要增加了收入,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這種想法既天真又幼稚。經濟學家已經給了明確的證明,狀況也沒有想象的那麼樂觀。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理財的方法很重要。在我編寫整理這本書的資料的時候,無意中我發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書。這本書是關於家庭的,我是搞心理的,他書中的大部分觀點我都同意,並且我認為他的見解是獨到精辟的。但是,他的缺點是很致命的,因為他不懂得理財,他也不懂得家庭的預算。因為他寫到自己收入的時候是這樣寫的:“處理家庭收入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錢多的時候多花點,錢少的時候少花點。”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不能沒有計劃地花錢,每個人都要將自己的計劃或者預算開銷做一個整理,以便以後生活得更好。
記住,節儉≠吝嗇很多人都不明白,節儉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其實,節儉並不是葛朗台的那種小氣和吝嗇,而是經常地、有效地節省用度;也並不是什麼也不花,而是我們在花錢的時候要有節製。在這裏,我們崇尚節儉這種傳統美德,但是我們也不支持那種沒有節製的節儉。
我認識了一個富人,他就是一個節儉的奴隸。比如,他為了節省十個美分而犧牲了大好的年華。他經常把半頁沒有寫過字的紙撕下來,並且裁下信的背麵,當做稿紙用。他的這種利用寶貴時間去節省細小東西的做法,確實是得不償失的。他甚至是在經營商業的時候,也有過這種節省的吝嗇精神。他對雇員們說,包紮的時候無論如何都要節約一些線繩,並且把這一條作為公司的規定。即使由於這一個規定而浪費時間要遠遠超過那些小線繩的價值,而那位商人仍然再所不惜。其實這種節省是十分愚蠢的。
很少有人懂得節省的意義。真正的節省並不是吝嗇,而是經濟有效地節儉用度,怎樣地用度適當。
善於節儉的人和不善於節儉的人,其實大有不同。那些不善於節儉的人往往為了節省一分錢而浪費了一角錢。我從來沒有見過斤斤計較的人會成就什麼大事業。吝嗇確實是最不合算的。而那些做大事業的人,節儉上一定要有度,千萬不能過於斤斤計較一些小的東西。隻有靠自己理性的頭腦和合理的處理,才會成功。
節儉,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包含了深謀遠慮和權衡利弊。有的時候,我覺得最聰明的節省往往需要更加過分地消費。比方說,做大生意的人在交際上花很多金錢並不是一種浪費,而是一種大度,這種消費是一種恰當的投資。
慷慨大度經常有助於人實現自己的雄心,能夠讓人們獲得更多的收獲,讓我們在社會的階梯中爬得更高更穩,這樣花錢比把錢存到銀行裏麵更有價值。所以,想要成就大業的人,應該做到深謀遠慮,千萬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小氣而妨礙了自己以後的發展,丟失了以後更好的機會。
如果我們把節省的習慣操之過急的話,我們就不會得到良好的效果,我們不僅不能進步,反而會退步。比方說,小氣的商人如果不懂得花資金來投資,農夫如果不懂得在地裏麵多多地播種子,這些都不會讓他們得到好的結果。
有一個人,為了建造一個新的房子,就把舊的房子給拆掉了,但是他把舊的基地給留了下來,因為他覺得這樣可以節省幾百塊錢。新房子要比舊房子往往高上好幾層,隻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就完工了,但是由於房子地基不牢,看上去就像要塌了一樣。這樣的人也不僅僅是他一個,哪裏都有因為地基的費用而釀成了大錯的人。
過去,有的年輕人在自己的教育經費上很小氣,覺得花了很多錢隻是為了找一個好的工作真的是不值得,但是他覺得即使自己看了很多的書,自己也不會成為什麼太了不起的人。有些年輕人在學校的時候就隻選擇簡單的題目做,跳過了難題,隻要求自己達到一個基本的底線就行了,而且他們經常為自己的逃學和考試作弊而得意。還有的年輕人為了買東西不想給錢,不願意為了提高自己的素養而犧牲暫時的快樂。他們對工作馬馬虎虎,因為自己的無知和缺乏必要的能力準備,他們在職業選擇中處於一種劣勢,事業上很難再有發展。很多失敗的人都是因為基礎打得不牢,致使後來的所作所為和努力都化成了泡影,整個人都廢了。
在我們的社會裏,有很多父母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剝奪了孩子上大學的能力,最後竟然讓他們半路上去工作了,妄圖讓他們抓住隻有接受高等教育才可能有的機會。還有很多人因為交友上省錢而忽略了朋友,為了省錢而借口沒有時間去拜訪別人,也沒有時間接待客人。我們把假期都省去了,直到工作太累了以後隻能休假了,而當我們的身體很累的時候,任何部位都會很危險地出現毛病。很多人恐懼可怕的未來而不敢享受現在,他們克製了自己的種種欲望,聲稱我們自己掏不出那個錢。他們放棄了真正的生活,他們在今天活著,卻渴望在明天來真正地生活和享受。如果他們出去休假的時候,或者旅行一次,就好像有了很大的損失一樣。他們連花一分錢都感到很害怕,但是實際上必須支出的費用是最起碼的生活底線。
有一個商人,他曾經在一戰前出國遊覽了很多名勝古跡,但是他太吝嗇了,連去曆史建築物裏麵看一看門票的錢都不舍得花。例如,他去過很多名勝故居所在的地方。在那些國家,那些名人故居被認為是但凡去過該國的人都要拜訪的聖地。但是他卻從來沒有進去過,因為他舍不得買門票。他說在建築物外麵看看就足夠了。所以,此人雖然去過相當多的地方,但是他卻不能很有見解地談論一個地方。
慷慨大方對於年齡不大的人可能說是奢侈,但是有的時候,他卻是一種最佳的節約。友好的幫忙和鼓勵,以及與有教養的人的交際都是用錢買不來的。
過度的、不正確的節儉,常常會消耗人的體力和精力,很多人因為患了很多疾病,但是為了省錢卻不去找醫生醫治,不但忍受著痛苦,而且由於身體的病弱,在自己的職業上也做不出什麼業績來。
英國著名的文學家給節儉下了一個定義說:“通常人們會認為節儉這兩個字的含義應該是‘省錢的方法’;其實是不對的,節儉應該解釋成為‘用錢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怎樣去購置必要的家具,怎樣恰當地花錢;怎樣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和生育及娛樂等方麵的內容。總之,我們應該把錢用得最為恰當、最為有效,這才是真正的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