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裏蘭州的精神病協會董事巴締梅爾說:“過去的人習慣在睡覺之前回想一下當天的活動,做一下反省,現在的人好像已經很少這樣了。
實際上,這仍然是一個有用的辦法。”
獨處到底有什麼好處呢?獨處能使我們發現自己內心休息的港口,能有參詳的對象,是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基礎。安妮·馬蘿·林柏在自己的著作《來自海洋的禮物》中曾說過:“我們隻有在與自己內心相溝通的時候,才能與他人溝通。對我來說,我的內心就像幽靜的泉水,隻有在獨處時才能發現其美。”
獨處能使我們更客觀地認識自己。《聖經》的詩篇裏有一句忠言:
“要安靜,便可知道我就是神。”這話放到當今世界依然是一句忠言。
獨處的確對我們的靈魂很有益,就好像新鮮空氣對我們的身體很有幫助一樣。
假如我們的快樂是建立在別人上的,那麼我們也會為別人增添負擔,並影響到互相之間的關係。我們懂得喜歡、尊重和欣賞我們自己,這不但會培養出我們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增進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獨處。我們需要坐下來靜靜地思考,想想自己的心事,把自己大腦裏亂七八糟的思緒整理清楚,而且也不希望此時有人打攪。這也是我們應該享有的自由和情緒。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問:“你在想什麼呢?”我們聽到的一般也是別人含糊的回答:“噢,沒什麼。”因為我們自己心裏很清楚,如果真的告訴別人我們在想什麼,隻會增加彼此的煩惱和壓力。因為我們難免會考慮別人的反應和想法。我們經常抽出一些時間坐下來獨處,也會對維護我們健康的心裏機能有很大的幫助。其實在生活裏,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獨處會讓我們去思考和籌劃生活,給了我們機會和可能。在獨處中,我們還能恢複疲倦的體力,平衡傾斜的內心,穩固我們與自己親密朋友之間的友誼。
但是很多人還是會因為自己為自己獨立安排時間而內疚,女性的反應會更加地強烈些。女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地告訴別人要適應他人,女性的直覺就是應該首先滿足別人的需要。在這個目的還沒有達到的時候,她們還會表現出自責。
坎蒂絲是個秘書,丈夫是個推銷員,經常外出,她們有兩個孩子。
她說:“我先生經常是星期五晚上才回家,一周都泡在外麵。他希望有個輕鬆愉快、溫馨恬靜的周末。也就是說,他在家的時候我也要繼續照顧孩子。兩年中,內疚使我不敢提出單獨享受幾個小時,我不斷地提醒自己,他在外麵很煩很累,在家安安靜靜是應該的。我們在一起的時間本來就不多。我實在不敢抱怨,怕把好好的周末搞糟。”但是後來,坎蒂絲還是無法再忍受了。“那一周兩個孩子都生病了,我筋疲力盡的。
他不但不幫忙,反倒睡覺去了,起床後又去散步了。我終於發脾氣了,並且告訴他我的感受。於是他建議我每周六到外麵獨自享受幾小時。”
而要求獨處卻被人們誤解,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事情。他人的反應經常是讓人懷疑的眼光,他認為你有意賣弄,傷害別人的感情而將別人拒之很遠。其他人或許覺得你傲氣十足,不友好或者性格古怪。比如,一對夫妻經常會如膠似漆地好上幾周。之後,妻子好幾天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妻子想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但是丈夫卻總是說:“沒什麼,我隻是想自己待會。”一開始,妻子也懷疑丈夫是否有了新歡,但是當妻子真正地了解了丈夫之後,便不再多問了。讓他有自己的空間,讓他自己靜靜地思考。專家們認為,人類需要獨處的本能,那種本能可以追溯到幼兒時期。夫妻間的長短問題上發生衝突的時候,互相商協或者彼此妥協是唯一的辦法。這就需要彼此開誠布公,坦誠相見,關鍵在於解釋清楚為什麼要獨處,你的配偶就會更好地理解你。一位妻子說過這樣的話:“丈夫和我結婚四年了,過去經常抱怨我‘拋棄’了他。他理解我要離家幾個小時,但他不明白為什麼我不願意他像標簽一樣粘著我。當我對他說,獨處使我放鬆時,他抱怨我們沒有像以前那樣經常一起外出。”作為妥協,妻子減少了獨處時間。
新婚燕爾,夫妻都急於穩定兩個人的感情,對獨處要非常謹慎,避免提到。許多人誤以為,如果你愛他,你就應該始終陪伴他。但事實上,一天24小時始終在一起,恰恰表明的是一種不健康的依賴。因此,專家建議,夫妻雙方想在一起生活時,就談好各自所需。
獨處少了會給我們帶來負麵情緒。太少的獨處會讓人們產生不良的情緒,如壓抑、暴躁、沮喪等,而且為原本良好的關係帶來不必要的影響。但是獨處並不意味著隱藏自己所有的思想和感情。倘若如此,便誤解了獨處的真諦,而且自己還被別人認為是性格很古怪,讓人們離得遠遠的。生物學家保羅·布雷恩說過:“合理的獨處使人身心健康,但過分獨立自己將導致心理障礙疾病。”所以,擁有適度的獨處,對己對他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什麼使你疲勞不堪有的人在辛苦地工作以後休息了一個小時,又覺得自己在浪費生命,其實一小時的休息並不是在浪費生命,它能夠讓你在以後的時間裏保持更加清醒的大腦,讓你能夠做更多清醒而有效率的事。疲勞容易讓人產生憂慮,或者至少讓自己比較容易憂慮。任何一個醫學院的學生都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疲勞會降低身體對一般感冒和疾病的抵抗力;而任何一位心理治療家也會告訴我們說,疲勞同樣會降低自己對憂慮和恐懼等感覺的抵抗力,因此防止疲勞也就可以防止憂慮。
雅各布森醫生是芝加哥大學實驗心理學實驗室的主任,他寫過兩本關於如何放鬆緊張情緒的書,《消除緊張》和《放鬆緊張情緒》。他花了好多年的時間,主持研究放鬆緊張情緒的方法在醫藥上的用途。他認為任何一種精神和情緒上的緊張狀態,“在完全放鬆之後就不可能再存在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辦法能放鬆緊張情緒,我們就不會再繼續憂慮下去。
因此,我們要找到防止疲勞和憂慮的方法:那就是經常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之前就休息。這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疲勞增加的速度很快。
美國陸軍曾經作過多次實驗,證明即使是經過多年軍事訓練的堅強的年輕人,如果不帶背包,若每小時休息10分鍾的話,他們的行軍速度就會加快,也更持久,因此陸軍總是強行要求他們這樣做。
我們的心髒和美國陸軍士兵的一樣健康。從我們的心髒每天流出來穿過自己全身的血液,足夠裝滿一節火車車廂;每24小時所供應的能量,也足夠用鏟子把20噸的煤鏟上一個3英尺高的平台所需的能量。
我們的心髒能完成這麼多令人難以相信的工作量,而且可以持續50~70年,甚至可以長達90年之久。我們的心髒為什麼能承受得了呢?哈佛醫院的華特·坎農博士解釋說:“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人的心髒整天都在不停地跳動。事實上,在每一次收縮之後,它有完全靜止的一段時間。
當心髒以正常速度每分鍾跳動70次的時候,一天24小時裏,它的實際工作時間隻有9個小時。也就是說,心髒每天休息了整整15個小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已經67歲了,卻能夠每天工作16小時,長年堅持指揮英國軍隊作戰,這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秘訣在哪裏?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上午11點,看報告、口述命令、打電話,甚至在床上召開很重要的會議。吃完午飯後,他再上床睡一個小時。到了晚上8點鍾吃晚飯以前,他要再上床休息兩個小時。他這樣做並不是消除疲勞,因為他事先就已經防止疲勞了,所以根本不必去消除。由於他經常休息,所以可以精力充沛地一直工作到深夜。
約翰·洛克菲勒也有兩項驚人的紀錄:他賺到了當時全世界最巨額的財富,而且活到了98歲高齡。他是如何做到這兩點的呢?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他家裏的人都很長壽,而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他每天中午要在辦公室睡半個小時的午覺。他會躺在辦公室的大沙發上休息,在他睡午覺的時候,哪怕是美國總統打來的電話,他都不會接。
丹尼爾·柯西林在一本叫《為什麼會疲倦》的書裏,說過這樣一句話:“休息並不是說不幹任何事,休息就是修補。”這短短的一點休息時間,能使人具備很強的修補能力,哪怕隻打5分鍾的瞌睡,也有助於防止疲勞。棒球名將康黎·馬克曾告訴我,每次比賽之前如果他不睡一個午覺的話,到第五局他就會感到筋疲力盡了;可是,如果他睡了午覺的話,哪怕隻睡5分鍾,他也能夠打完全場,並且一點也不會感到疲勞。
我曾問過埃莉諾·羅斯福夫人她在白宮當第一夫人的12年裏是如何應付那麼緊湊的時間安排的。她對我說,每次接見一大群人或者是要發表一次演說之前,她通常都坐在一張椅子或是沙發上,閉目養神20分鍾。
我最近到麥迪遜花園廣場去拜訪吉恩·奧特裏——一位參加世界騎術大賽的騎術名將。我注意到他的休息室裏放了一張行軍床。“每天下午我都要在那裏躺一躺,”吉恩·奧特裏說,“在兩場表演之間睡一個小時。當我在好萊塢拍電影的時候,我常常坐在一張很大的軟椅子上,每天睡個午覺,每次10分鍾,這樣可以使我精力充沛。”
我曾建議好萊塢的一位電影導演也試試這類方法,後來他告訴我說這種辦法可以創造奇跡——我說的這位導演是傑克·查納克,他是好萊塢最有名的大導演之一。幾年前,他來看我的時候,還擔任米高梅公司短片部的經理。他也常常感到勞累和筋疲力盡,他試過了任何可能想到的方法:喝礦泉水、吃維他命和其他補藥,但都無濟於事。於是我建議他每天去“度度假”。該怎麼做呢?那就是當他在辦公室和手下的人開會的時候,躺下來放鬆自己。兩年之後,我再見到他的時候,他說:
“奇跡出現了,這是我醫生說的。以前每次和我手下的人談短片的時候,我總是坐在椅子上,非常緊張。現在每次開會的時候,我都是躺在辦公室的長沙發上。我現在覺得比我20年前都好多了,每天能多工作兩個小時,也很少感到疲勞。”
我們應該如何使用這些方法呢?比如說,我們是一個打字員,我們就不能像愛迪生或是山姆·戈爾德溫那樣,每天在辦公室裏睡午覺;而如果我們是一個會計員,我們也不可能躺在長沙發上跟自己的老板討論賬目的問題。可是如果我們住在一個小城市裏,每天中午回去吃中飯的話,飯後我們就可以睡10分鍾的午覺,這是馬歇爾將軍常做的事。在二戰期間,他覺得指揮美軍非常忙碌,所以中午必須休息。如果我們已經過了50歲,卻覺得自己還忙得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那麼趕快買人壽保險吧。有一個很令人吃驚但是很重要的事實:單單用腦不會讓我們疲倦。
這句話聽起來非常荒謬,可是幾年之前,科學家曾經試圖了解,人腦能夠工作多久而不致使“工作能量減低”,也就是科學上對疲勞的定義。
令這些科學家們感到吃驚的是,他們發現通過活動中的腦細胞的血液,毫無疲勞的跡象;但如果從一個正在做體力工作的人的血管裏抽出血液,就會發現血液裏充滿了“疲勞毒素”以及各種廢物。但是如果我們從愛因斯坦的腦部抽出血來,就算是在工作一整天之後,也不會產生任何“疲勞毒素”。
心理治療專家認為,我們所感受到的疲勞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所引起的。英國著名的心理分析家J·A·海德菲,在他寫的那本《權力心理學》中說:“我們所感受到的絕大部分疲勞,都是由於心理影響導致的。事實上,純粹由生理原因引起的疲勞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