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27日,服務中心已開展需求調查1200餘次,收集需求信息600餘條,組織73批2064名誌願者赴災區,健全實體化樞紐平台開展物資搬運、心理輔導、醫療服務、安全教育等誌願服務。已與232家社會組織建立有效聯係,服務中心累計登記社會組織313個、個人誌願者4100人。中國扶貧基金會等22家在災區工作的主要基金會和社會組織入駐了雅安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已與中國青基會、壹基金、南都基金會、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等社會組織對接災後重建項目27個,吸引各類社會公益項目資金累計9307.86萬元;正在對接項目25個,項目資金近1億元;收集整理意向項目140個,項目資金近6億元。22日首批9個社會組織災後重建項目簽約合作協議的成功簽訂,項目資金和物資價值達4000萬元,標誌著社會組織為災後重建提供的援助項目正式進入落地實施階段。
(三)強化動態管理,構建社會管理新機製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新現象、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湧現,因此,常規的靜態管理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一勞永逸的管理模式已不複存在,現代社會管理應當是一種動態管理。動態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要正確反映和協調各個方麵、各個層次、各個階段的利益訴求和社會矛盾,既“左顧右盼”,又“瞻前顧後”,使社會管理能夠體現維護公平正義的“剛性”、協調各方利益的“柔性”、應對新情況新問題的“彈性”,促進社會動態平衡,保障國家長治久安。
從目前來看,動態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三個機製:一是前移管理關口,建立源頭治理機製,從重事後處置、輕源頭治理向更加重視源頭治理轉變。努力擺脫總是事後應對的被動局麵,更多地把工作重心從治標轉向治本、從事後救急轉向源頭治理,更加重視民生和製度建設,盡可能使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少產生、少轉化、少激化。四川省率先在全國建立重大工程項目風險預警評估製度,成效明顯,目前應當繼續深化這一製度,凡是新建工程未經穩定風險評估的不得開工,凡是有重大隱患未得到妥善化解的不得開工。二是統籌各方利益,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製,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製度、訴求表達製度、權益保障製度,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三是資源下沉,建立社區治理機製,強化城鄉社區社會管理服務職能,把城鄉社區管理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切入點。城鄉社區是國家管理的基礎,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基點,要高度重視社區管理工作,逐漸實現街道(鄉鎮)工作重心向社會管理服務轉移。以公共服務促進社區建設,以社區建設促進社區管理,以社區管理促進社會管理,讓群眾在家門口“進一道門、上一個網、辦所有事”,建立起“職能部門歸口管理、鄉鎮(街道)政府屬地負責、公共服務站具體承辦”的工作模式。積極探索居民議事會、監事會等社區民主形式,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逐步建立行政管理與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的基層自治機製。
(四)抓住重點問題,奪取社會管理新成就
根據四川的實際情況,要著重在以下五個領域加強和改善社會管理,夯實管理基礎,完善管理製度,細化管理流程,取得社會管理的新成就。
第一,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及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推行“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的新模式,全麵推行“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服務管理工作全覆蓋,建立覆蓋全省實有人口的動態管理體係。積極探索對有肇事肇禍傾向的精神病人及艾滋病人、吸毒人員、刑釋解教及社區矯正人員的服務管理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