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曾是西風漫卷時(4)(3 / 3)

他對香港聯想的供應人員說:“如果你給我的貨不能又快又好又便宜,我就找別人。”後來他果然把香港聯想的主機板退回不少。1994年5月10日是“E係列”大批上市的日子,楊元慶在北京舉行了他主持微機大局以來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以新聞發布會的方式來發動一場戰役,已經是計算機市場上常見的情形,楊元慶從那以後召開的產品發布會不計其數,但是這一次仍然有其獨特的意義。有個名叫董瑞玲的記者用下麵這句話開始了自己的新聞:“這是國內市場首家報價在1萬元以下的名牌386電腦。”30天以後,公司的財務報表上兩年來第一次顯出樂觀的數字:微機事業部已銷售聯想微機5500套。柳傳誌也在這一天接到報告:1994財年第一季度微機銷售指標,提前15天完成了。

柳傳誌和倪光南分道揚鑣

我們仔細檢查聯想檔案,可以發現,柳傳誌和倪光南分道揚鑣的導火索竟是一樁小事。事情起因於為倪光南開車的司機侯海濱連續發生四起交通事故,柳傳誌責令車隊為倪光南更換司機。有一天車隊隊長王威在同事中說,倪光南的夫人趙明漪曾抱怨“小侯給倪總開車不安全”。倪光南得知此事後異常憤怒。他認定王威“完全是捏造”,聯係到自己和公司其他領導的矛盾,又相信這一事件背後一定大有文章,於是寫了一封長信,直接送“李總並總裁室成員”、“呈報董事長”,同時又給柳傳誌本人傳真。信中關鍵的部分如下:從事實出發,小侯給我開車中,是專心、認真的,從未發生過任何違章行為;至於在不為我開車的時候發生的事故,我不了解情況,不做評論。我在任何場合都未說過“小侯給我開車不安全”。其他總裁室成員說過類似的話,但我並未表示同意。在一個管理良好的車隊,誰給我開車,我都感到是安全的,在管理不好的車隊,隻好根據事實,我是尊重事實的。我也曆來不主張對總裁室成員不加分別地(例如對我)實行專車製度,我從未主動提出要誰給我開車。

如果要捏造我的“意見”,把小侯給我開車認真遵紀的優點說成缺點,以便達到精簡他的目的,試問這是想達到什麼別的目的?為什麼要把總裁室成員引入車隊的矛盾中,甚至不惜用捏造的手法?我建議,1.王威應澄清事實,在多大範圍內散布的,在多大範圍內澄清。2.王威應說明他這樣做的動機。如果車隊負責人有某些不正常的企圖,我不認為他領導的車隊能提供安全的服務。當然,王威這種捏造構成了對我名譽的毀謗,我保留采取其他行動的權利。平心來看這封信,多少都會感覺到總工程師有些借題發揮,甚至會對一個功勳卓著的大科學家如此容易動怒感到迷惑不解。其實這正應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經典特征:中國人已經習慣於“與人鬥爭”的邏輯,又經階級鬥爭歲月的洗禮,所以特別善於在人事糾葛的細微之處發生無窮的聯想,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顰,都有可能包含巨大的意義。這在古代就有“大風起於青萍之末”的訓誡,在當代也有所謂“征途上處處有階級鬥爭”之說。以這樣的心情來看待當日倪光南的動怒,也許就不會感到奇怪。

但是柳傳誌立刻對倪光南的“含沙射影”反感起來,他認定這封信的鋒芒是衝著自己來的,所以決心與自己的這位搭檔攤牌。他在一封回信中寫道:看了你給我的傳真件,心中非常不安,也很不愉快,處理司機的問題,我表示過非常明確的意見,當我知道他4次撞車,還在值班時喝酒,我是堅決要求車隊將他掛起來的,而且,我要求他們立即換司機給你開車。當老蔡處理這件事情猶猶豫豫時,我非常生氣,認為他太軟弱,甚至在總裁室會議上,也為此和他激動過一次。這就是你在傳真中寫到的“其他總裁室成員說過,但我並未表示同意”。難道我不是像你自己的肉似的關心你的安全嗎?難道像侯海濱這種情況不該堅決處理嗎?我實在弄不懂,你為什麼要給總裁室成員發這麼一封含沙射影的傳真,我實在弄不懂,你到底要衝著誰來?要幹什麼?寫到這裏,我心裏很不平靜,我們配合10年了。這10年我們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多種原因之中,我們的配合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