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完美(2 / 2)

賈其功等人眉頭也都緊緊地皺在一起。這子也太大膽了。怎麼什麼話都敢往外啊。這要得罪多少人?

田左軍倒是饒有興趣的看著侃侃而談的朱子清,覺得這夥子很有意思。

而朱子清好像什麼都沒聽到一樣,自顧自的著自己的:

“舉例來講,生活上每必有的一件事——上廁所。以前“出恭”,後來叫“解手”,現在叫“大號”了。看看幾十年來,變了好多。

隨便找一本上世紀初的白話文作品翻翻看,現根本就讀不通。能它不好嗎?真好。好嗎?文章看完了,價值也完了,多半沒有保留的價值。”

這番話終於引起了部分人的共鳴,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別上世紀初的作品。哪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作品,現在看來就有些生澀難懂了。

“現在依然有人高喊要搞什麼文學革命,這我就有些搞不懂了。文學革命,我沒有資格講,你們也沒有資格講。為什麼呢?

如果古文、四六體、作詩、填詞,都能露一手,然後現這種文學有毛病,這才有資格談革命。現在你們連“命”都還沒有,還“革”個什麼呢?你們還有文學革命的資格嗎?”

“啪啪啪……”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陳啟明賈其功等人也不例外,都忍不住為朱子清精彩的演講鼓起了掌。

一個突如其來的問題,被他完美的解答了。而且這個回答還是如此的符合今這個講座的主題。再也沒有人敢瞧朱子清。

而剛才提問題的那個同學羞得頭都快垂到胸口了。馮秋雨表麵不露聲色,可手卻攥的緊緊的。

朱子清知道,自己這個回答傳出去以後,必然會引起部分人的不快。但誰在乎他們呢。

接下來,果然沒有人在站起來提問。這和朱子清越講越精彩也有很大關係。

他今所講,是以南懷瑾大師的《論語別裁》為基礎,但並不局限於《論語別裁》。

作者寫書會情不自禁的把自己的人生經曆和感悟也寫進去,《論語別裁》也不例外,裏麵有大量的個人經曆。

這些屬於個人的東西被剔除掉之後,可用的篇幅縮減了大半。而且少了這些個人感悟,剩下的部分就略顯單薄。

所以朱子清把前世其他作家對論語的研究心得也吸收利用了起來,以彌補刪減後的不足。

前世研究論語的人也不少。他雖然沒有專門看過那些研究成果,但或多或少看到過一些片段。

現在靠著記憶的Bug,把這些片段整理了出來。然後取思想相近的部分糅合進了《論語別裁》。

提起《論語》還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於丹。她的‘於丹講《論語》’在國內掀起了讀《論語》的熱潮。

她緊扣1世紀人類麵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古典文化,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

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麵,以獨特的個性視角出來解讀《論語》。

於丹所講的內容使用的是普通百姓聽得懂的話,直接與大家分享經典。正好符合了大家的需求。

所以,於丹論語心得一經問世,就引起追捧。後來出版成書,銷量盤踞排行榜前列數年。

在引起追捧的同時,也招致很多人批判謾罵。很多專家學者批評於丹曲解《論語》,不尊重傳統文學。最轟動的莫過於十大學者批於丹了。

於丹論語心得真的如此不堪嗎?如果真的不好,為什麼會讓這麼多人產生共鳴?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專家支持?

何也?文人相輕爾。

雖然有很多來自學界的批評,但絲毫不能阻止這本書盤踞在全國的圖書銷售排行榜上。

其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者看到的是於丹在學術上的不夠嚴謹,缺乏創見。而普通百姓在這本書中得到的,則是在浮躁狂亂的時代找到心靈的安寧之道。

沒必要苛責於丹,學術上的嚴謹和創新不是她這本書的目的。盡管書中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它的積極意義遠遠大於別人對它的指責。

朱子清雖然沒有看過這部書,卻在《百家講壇》上聽她講過。所以在借鑒整理的時候,也把‘於丹《論語》心得’部分內容搬運了過來。

當然,並沒有直接照搬。因為他是以《論語別裁》為基礎來展開的,其他書寫的在精彩,也隻能作為輔助。

而且前世於丹受到那麼多批判也不是沒有道理,她的心得確實存在很多問題。遠不如《論語別裁》嚴謹。有更好的選擇,他自然不會退而求其次。(未完待續。)

ps: 欠賬還清,一身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