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始末(2 / 3)

二、海內外專家雲集上海,切磋規劃設計

國務院兩次批示,給浦東開發帶來巨大希望和信心。1987年7月,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由倪天增副市長為組長的開發浦東聯合谘詢小組,陳國棟、胡立教、汪道涵等老同誌、老專家任高級顧問,另有林同炎等一批海外知名人士被聘任為海外顧問,開始了緊張的規劃設計工作。由聯合谘詢小組組織的一批專家,開始對開發浦東的資金、立法等15個專題進行調研,還分別考察深圳、海南等特區,寫出了多份專題報告。

翌年5月,“開發浦東新區國際研討會”在滬召開。時任市委書記江澤民、市長朱鎔基和市政府顧問汪道涵同來自海內外的140多位專家學者共商開發浦東大計。澤民同誌從總結曆史經驗的高度出發,闡述了開發浦東的戰略價值與緊迫性:“上海是世界聞名的大都市,在本世紀30年代就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解放30多年來,我們重視了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工業的發展,但由於種種原因,來不及相應地進行城市改造和建設,以致削弱了經濟中心的功能和對外對內樞紐的功能。這種狀況當然不允許再繼續下去了。我們采取過多種辦法來改造老市區,但耗費巨大而困難較多。所以又提出了結合老市區的建設,建設一個有現代化新區的方針。”

參加研討會的中外專家、學者,許多是開發浦東的熱心倡導者。他們不遠千裏,不辭勞苦,多次前來浦東考察。專家們認為,當今國際大城市都是沿河向兩岸開發、拓展的,如塞納河上的巴黎、泰晤士河上的倫敦、菜茵河上的波恩,而浦東恰如紐約意斯特河東岸的曼哈頓,是當今世界緊靠大城市絕無僅有的開發寶地。許多專家、學者紛紛提出“開發浦東、建設現代化大上海”的積極建議,其中利用土地批租籌措資金、新區規劃要堅持世界一流水平、基礎設施應統盤規劃等都頗有參考價值。

海內外專家從新區總體目標、產業結構、城市基礎、籌措資金方麵探討和論證了許多重要的規劃思想、方針、原則,描繪了一幅幅新區明天和上海未來的藍圖。

“總體目標:經過幾十年努力,建設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區,為把上海建設成為亞太地區經濟、貿易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城市奠定基礎。

——產業發展規劃:實行基礎設施、金融貿易、高新技術產業三個領先,重點發展對外貿易、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谘詢、旅遊、高新技術產業、機電一體化、造船工業、出口加工、農業等十大行業。同時規劃四個開發小區.明確產業的區位分布。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綜合交通、郵電通信、能源供應、給排水等四大係統在內,初步規劃了包括“兩橋、一環、一路”等十大項目在內的基本框架。

——經濟運行機製:將逐步建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接軌、開發浦東與改造浦西相聯動、堅持市場經濟、符合國際規範的新經濟運行機製。

一個開發開放浦東的規劃方案日趨完整、係統。

三、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我國80年代的改革開放,鑒於曆史和地緣因素,首先從廣東、福建起步,經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相繼擴大到沿海14個開放城市。上海,在全國改革開放戰略態勢圖上,80年代始終處幹“後衛”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