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不會忘卻這一曆史時刻。
1990年4月18日,上海安亭,李鵬總理借汽車城建立5周年之機,親自向世界宣布:“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要加快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這是我國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出的又一重大部署,歡迎外國企業家及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投資浦東開發,我們將為此提供優惠的合作條件和日趨完善的投資環境。”
世界版圖上,浦東新區驟然成了世界輿論和投資開發的新熱點。
龍頭一動,巨龍起舞。不到三年時間,在市委、市府領導下,浦東新區日新月異,成了一片熱土。現在,從神州大地到五洲四海,都已感受到了這一決策的核聚變效應,感受到了萬裏長江龍驤虎步走向世界的巨大聲息。
真可謂:十年磨一劍,一舉轉乾坤!
一、“東進”、“南下”、“北上”,孰為上策?
80年代,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上海,這座早在本世紀30年代就雄居遠東幾個“中心”的特大都市,當她重新睜眼看世界時,猛醒到自己已處在內外夾擊之中:與發達國家以至“四小”的差距正在拉大,剛剛崛起的兄弟省市與自己差距正在縮小。總值“第一”已歸江蘇,外貿出口冠軍讓位廣東,曾使上海人足以自豪的全國“十個第一”,到80年代中隻有在財政上交第一上還留下些許驕傲。而更棘手的難題,則是經濟發展遭到了城市改造的嚴重羈絆。30多年來,市區麵積隻拓展43%,人口則膨脹了1倍,工業產值增長了17倍。時下道路人均不足2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世界大城市之末,整個城市交通堵塞、住房擁擠、環境汙染.幾近爆炸。
上海向何處去?有識之士群起驚呼。計取“金蟬脫殼”,地擇一個能疏解城市的新生長點這已為政府內外所共識。但取新生長點究竟是東進、南下還是北上,規劃專家卻意見不一。向南北翼拓展的專家認為,南有閔行新區,北有寶鋼總廠,又各具建港條件,依托大工業基地重建新市區乃是疏解城市之捷徑。有的專家進一步提出了以金山石化為中心、向杭州灣延伸的“新上海方案”。而東進則必將受到黃浦江的阻隔,大規模建隧道、造大橋又受到巨額資金的限製。加上當時外高橋水下障礙物的疑慮尚未排除.因此“南下杭州灣”、“北上吳淞口”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
然而,從發揮國際市場功能以及地理位置、對外資吸引力、對疏解市區諸方麵進行綜合分析,“東進”為上策的思想很快占據了主導位置。這是因為:浦東乃上海的“半壁江山”。孫中山先生早在70年前就在他的《建國方略》中,規劃建造“東方第二大港”。浦東位於黃浦區以北,東北瀕長江口,南臨杭州灣.四麵環水,總麵積為2000平方公裏。約占上海總麵積1。僅劃出川楊河以北.長江口西南、緊靠市區的350平方公裏的三角地區作為開發新區也與目前市區麵積相仿。外高橋還有7公裏長的深水岸線(後來疑惑已排除),可建40多個萬噸級泊位,相當於黃浦江沿岸碼頭之總和。更重要的是.上海作為國際都市,要發展它在經濟、金融、貿易以及交通樞紐方麵的重要功能,從外灘向陸家嘴地區延伸,向寬闊的浦東新區拓展.乃題中應有之義。
東進既定,在汪道涵市長主持下上海市人民政府於1984年先後上報的《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彙報提綱》和《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中,正式提出了開發浦東的規劃設想。1985年2月和1986年10月國務院對兩個重要報告做出正式批複。在對前者的批複中明確指出:“要創造條件開發浦東,籌劃新市區的建設”;對後者的批複中又進一步指出:“當前特別要注意有計劃地建設和改造浦東地區”,“使浦東成為現代化的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