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主題——腐敗、種族主義和戰爭(3 / 3)

我們又回來看看軟件方麵陸軍管理訓練的情況,就拿當時最精銳的淮軍來說。大部分的軍官都是經過連場血戰而爬上來的,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經驗。可是他們打敗的對手是農民出身的太平軍和撚軍,大部分的戰鬥是以冷兵器為主,近代火器為輔的。湘淮軍打贏戰鬥往往靠得是上下的鄉裏親屬,裙帶利益關係維係,再加上攻城略地,打贏了就能分浮財,使得上下同心,目標一至,將士用命。當時有相當大部分的有豐富內戰經驗的軍官認為武器並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維持這種關係和士氣,覺得自己過去成功的那一套再加上點新式武器,絕對夠用了。是以他們對當時從西方傳入的以近代步槍為主,步炮協同的作戰訓練十分抗拒。因此除了少數部隊真正認真學習過新的戰法外,大部分軍隊都在自以為是的領頭軍官的消極響應下敷衍了事。這方麵的情況,我們看看戰前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現場采訪後的報道:“除了數千由外國軍官親手訓練的精銳軍隊外,大部分的清國軍隊即便是手裏拿著現代武器,思想卻還是活在3百年前。”。導致這樣的原因,很顯然是思想認識,管理體製和官僚主義的問題。而這方麵的缺點在和平時期是無法顯露出來的。比如說過年過節軍隊找幾個武林高手表演個什麼胸口碎大石那絕對是沒什麼問題的,那怕就是再找幾個精英表演百步穿楊也不難,熱熱鬧鬧各級老板看著高興,賞賜大大的有。但一到來真的,麵對訓練有素的日軍一開打,那後患可就表露無遺了,平時拿刀的你要他換成快槍,他能行嗎?平時訓練打的是死靶,這下換上的不但會動,還會反咬一口,那怎麼辦?還有一個更要緊的是如何維持士氣,為什麼打仗,打贏了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和日本人打仗有什麼油水好撈?搞不好命也沒了,那士氣還如何維持?

這裏我們來看看一段日本人描述的戰場情境:“。。。清軍軍事素質低劣,但攜帶武器全為毛瑟等精良槍械,步兵散開後以大旗為號才開始任意射擊,沒有排槍也不設預備隊,主官的衛隊就在後麵。情況一不利,衛隊先溜,然後散兵開始亂跑。。。射擊技術很差,子彈多從頭上飛過。。。射擊時也不考慮利用地形隱蔽和使用跪射或臥射,一律為了保持隊形而采用站射。。。”這裏說明了什麼?很顯然,對方是清軍的精銳部隊,不然武器不會如此精良。可惜的是戰術水平還停留在內戰時期,這不是又讓人家打活靶了嗎?說來清兵這般陣勢在平時操練起來倒是挺好看的,可是放到現代戰場上那絕對是找死。其實小日本還真冤枉清兵了。這些個精銳平時訓練站著打靶肯定是一打一個準,那射擊水平不會在日軍之下,隻不過現在槍林彈雨裏站著那麼大的目標,還得無依托射擊,換了誰手都得發抖吧?

最後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多疑善嫉的老太後從來就沒有真正相信過漢人的武裝。用曾國藩的湘軍打太平天國那是沒有辦法的事,誰叫八旗綠營已經腐爛透頂?用淮軍打撚軍也是一樣,利用完了就開始裁軍。你想要是那一大幫身經百戰的湘軍老兵不解甲歸田,那曾國藩老先生後來還可以有機會善終嗎?說到底,滿清政府是不可能讓漢人擁有精銳武裝而不加節製的。比如說淮軍一係左寶貴的奉軍,算是精銳了吧?在進入朝鮮前還得自己花錢添置了千把快槍。想要添置快炮還要經過層層批準,直到打完了仗,人也死得差不多了,炮還是沒到。結果緊要關頭要自己上城頭點燃大炮,以致被日軍炮火擊中,不幸陣亡。間接導致了主帥葉誌超棄城逃跑,日軍占領平壤城,並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細想一下,在後膛快炮已經成為對手製式武器的時候,居然還把大炮擺在城頭當眼之處,那不是又給人家當活靶了嗎?而這位英勇犧牲成仁的左寶貴領導可算是武行出身,打過太平天國和撚軍,有著豐富內戰經驗的將領呀,可見落後陳舊的觀念是要害死很多人的。

其實當時戰禍一起,雖然老太後連帶高層一幫官員為了自己的利益,早就想著議和,但祖宗家法還是要顧的。而且大部分人包括高級軍官們還就真沒把小鬼子放在眼裏,結果可想而知。一打之下,發現對手遠遠超出自己事前的判斷,還能不大敗而逃?再加上各部互不協調,各有各的利益集團。至於基層的士兵們,其中居然還有不少是戰前不久剛募來的新兵,比如說徐邦道開戰才募新兵,訓練不到一個月就上戰場,那如何是訓練有素的日軍的對手?而後來守旅順的一萬多守軍中,大多數是新兵。而根據日軍的情報,當時清軍在整個戰區大約有二三十萬人馬,臨時又募兵五六十萬。這種情況下,就算是軍隊裏麵還能有血性的好漢子敢以自己的生命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尊嚴,又能起什麼大作用呢?現代戰爭是要講配合協調和訓練水平的,個人的勇武救不了大局。看看下麵這些日本隨軍畫家當時的戰報式版畫,可以想象當時前線的戰況還是相當慘烈的。

另一方麵,日軍的宣傳工作也搞的有聲有色,隨軍記者,畫家等把戰報,版畫,照片以最快的時間傳回國內,鼓舞士氣,振奮民心。那情況就像現代的美軍攻打伊拉克,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而滿清方麵的報道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以至於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曆史,還就隻能看看當時的對手所留下來的照片和圖畫。再看看小日本那自己報上來的接近美軍伊拉克的超低傷亡報告裏麵有沒有水分,鬼才知道了。這裏我們引用一下日本橫濱每周郵報1894年8,9月份朝鮮戰役開打以後的報道:“清國陸軍戰術水平奇低,武器裝備也不行。。。”“清國軍人最大的本領就是逃跑,一麵跑還一麵脫去軍服,換上朝鮮人的服裝,其中連最高領導人葉誌超也不例外,我軍隻要沿著清軍扔下的軍服追下去,往往就能逮到俘虜,而葉誌超的官服就是在這條由清軍軍服鋪成的道路上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