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主題——腐敗、種族主義和戰爭(2 / 3)

其失敗的原因至少有三條:一是腐朽的政治體製。麵對戰爭,首先是領導集團必須有堅強的抵抗意誌與決心,然而當時的清朝統治集團內部腐朽不堪。慈禧太後為個人享樂,竟至國家於不顧,為生日慶典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皇家窮奢極侈,官員也是放膽胡來。受命購買軍艦的李風苞竟敢以兩成的回扣中飽私囊,本來可買4艘軍艦的錢隻買了3艘。李鴻章的外甥張士珩任天津軍械局總辦,負責軍需供應,他“偷盜抵換”,供給海軍的炮彈量少質差,致使黃海之戰艦隊炮彈缺少。二是腐敗的官僚體係。李鴻章“有銀數百萬兩,寄存日本茶山煤礦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島開設洋行三所。”有這樣的背景,李鴻章不賣國就怪了。有一事實是最好的驗證,甲午戰爭前日本向中國購買3萬噸煤炭和3000石大米,開戰後部下建議停止供貨,但李鴻章卻說“訂貨在失和之先”,命令繼續供貨“以示信用”,而這些煤炭,正好用作進攻中國的軍艦燃料。連外國人都認為“李的立場值得深思”。三是墮落的軍隊。****導致軍隊訓練荒廢、紀律敗壞,毫無戰鬥精神,即使再好的武器也無法發揮應有作用。1886年,北洋艦隊訪問日本長崎,官兵上岸在妓館鬧事,引起事端,致數十人傷亡。事後李鴻章不但不處理,還開脫說“武人好淫,自古而然。”如此治軍,北洋水師的軍紀鬆弛也就有了源頭。水師提督丁汝昌原是陸軍將領,任職十多年,既不懂海軍也不去學習海軍知識,甚至在基地劉公島營造店鋪,開設鴉片煙館、妓院,出租給下級斂財,還時常因此與部下發生齟齬,生活更是驕奢淫逸。這樣腐朽的朝廷,這樣腐敗的官僚,這樣墮落的軍隊,失敗便是不可避免的。

中日甲午海戰已經有不少人評論過了,這裏試著分析一下陸戰方麵的幾點看法。甲午海戰雖然損失慘重,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但真正逼使滿清政府簽下馬關條約的應該還是陸戰的慘敗。李鴻章的老本精銳淮軍差點賠光,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相繼失守,中路門戶大開,日本二十萬大軍隨時可以直指京城,這在當時的社團太上老大葉赫那拉氏老太太心中估計比賠了兩個北洋水師還要震撼可怕。到了這個關頭,等於是鋼刀架在脖子上,那還不是人家要什麼給什麼?反正是寧予外賊,不給家奴嘛。心疼是心疼點,但關起門來,我還是老大不是?

其實中日甲午戰爭還沒開打就已經注定了失敗的命運,誰叫當時的太上老大葉赫老太太心裏就想著給自己辦六十大壽,多撈點奇珍異寶,根本沒把心思放在國家安危上呢?於是社團高層中慣會領會老大真實意圖的大佬們拉後腿的拉後腿,挖牆腳的挖牆腳,如此一來,前線士兵再英勇,那也是死路一條。要說清軍無能,反對的人估計不多。可是軍隊無能到這個地步,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腐敗的各級官員,落後的後勤補給和管理製度,情報通訊和整體的戰略戰術遠用,官兵的上下關係,訓練,和武器等,太多太多了。歸根結底,製度上太多的問題,當官的也太多聰明人了。當然,當時朝野上下除了李鴻章外也就沒幾個人真把小日本看在眼裏的。當時的假想敵是英,法,俄等西方列強,對於大部分愚蠢自大的政府高層而言,小日本還不成氣候。可不是?咱們硬件比小日本強多了不是?錢也比他多得多!說人嘛,那更多了,一人吐口口水都能把倭國給淹了,怕他個球?由於這個原因,雖說大清國駐東京的情報機構也不是白吃飯的,可是關於小日本的情報卻總是有意無意地被那幫自以為是的各層主管給忽略了。總而言之,當時政治正確的行為就是粉飾太平,保持和諧,把太上老大的六十大壽給辦得風風光光。向洋鬼子們顯示顯示我天朝的泱泱大氣。凡是有違這一基本原則的,哪怕你真是為了國家利益出發,都是自討苦吃的行為,試問哪個聰明的官員會拿自己的政治前途來開這個玩笑?所以從政治角度來看,沒打就已經輸了一大半。

我們再看看軟件方麵的情報和指揮部分,日軍的戰前情報收集工作直如水銀瀉地,真個是無孔不入,連清軍的電報秘碼都了如指掌(此點從日軍戰場上的快速反應,和戰後如看穿滿清底牌般的談判條件可見)。相反,清軍對對手卻一無所知,兵法上來說,不知己,不知彼,又輸了一大半了。再看看清軍的指揮係統,單單淮軍就有好幾支部隊參戰,如何協調指揮全局可不是個小問題。可是清軍當時有的駐軍地方居然還不通電報,信息要靠騎兵來通訊,往返往往得要數天,這在戰時就造成了無法統一作戰,互相支援呼應。而在整個戰爭期間,李鴻章的指揮中心就沒有離開過天津,以這樣的機製和方發式來指揮數十萬兵馬協同作戰,對付擁有近代化裝備的二十多萬敵軍,那不是開玩笑嗎?就算是在同一個戰場上,也沒有統一指揮中心或參謀部這樣的概念。平壤之戰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四大淮軍統領各自指揮自己的兵馬鎮守一方,互相之間不通消息,各自為戰,不相支援。雖然名義上有個臨時指派的總指揮葉誌超,但是敗軍之將根本沒人聽他的。這樣一來,在統一指揮下的日軍就能很容易集中力量各個擊破。

硬件方麵,別看當時清軍大部分陸軍都裝備了相當數量的西方先進步兵武器,包括了比日本還要先進的毛瑟快槍,可還有部分是自造的山寨貨。而且除了淮軍的精銳部隊外,大部分的清軍單位還夾雜著不同口徑的近代步槍,各式各樣的古老火槍和冷兵器,沒有幾個單位是配置統一的製式近代武器的。根據日軍情報部門戰前的估計,隻有五分三的清軍擁有口徑不一的各國造近代步兵武器和火槍,其餘的手裏隻有大刀,長矛和梭鏢。再根據英國情報部門戰前的分析(british intelligence division to foreign office, july 1894, doc 91 也就是007 出身的mi5的前身),清軍手裏的大量近代武器其中有很大部分是歐洲軍隊老早已經淘汰掉的二手甚至三手槍械。為什麼會這樣呢?除了有人從中海撈了一巨票外,主要是在當時來說,人們還沒有製式武器這一概念。往往是有什麼新武器,看誰的關係硬背景厚,你分幾百,我分一千,而舊的武器也別浪費,都留著,反正中國有的是人,戰時上麵一紙通告,一招手就來人。做為軍頭來說,有槍就是硬道理。這樣一來,怎麼樣保障大兵團的後勤補給就成了個大問題,有槍無彈,有彈無槍的情況並不奇怪。試想一個連平時供應都成問題的軍隊,更別說戰時的供應保障了。而要做到全軍製式裝備和完善後勤補給這等花錢的大事情,老太後是打死都不願從國庫裏掏的,可憐李鴻章再強除了能收點關稅外還有什麼辦法?

有人說當時清兵的武器不比日軍差甚至更好,就個別軍事單位來說,可以說是事實。可是具體到各個戰鬥單位和總體的戰鬥力,那就不一定了。看看下麵這些日軍隨軍畫家留下的戰場圖像,雖說有不少清兵拿的是德國造毛瑟快槍,但也有不少是拿大刀,長矛或火槍的士兵。而清兵當時的整體武器配備來說還是比不上日軍的,單單穿著,就還停留在封建時代。這樣的打扮,在現代戰場上那就是活靶子。其中平壤戰役,清兵騎兵黎明時分鮮衣努馬出逃,日軍老遠看得分明,一陣排槍過去,當時就掛了百多人。以清兵這樣的武器配搭,很顯然在指揮上也就隻能是停留在半冷兵器時代的水平。而不幸這次所麵對的敵人,是已經配置了製式的日本自產的8mm村田22式8連發快槍加上較早期的11 mm村田13或18型步槍(22式1889年開始量產由村田常敬所研發。對於這點可能有人要反對,因為有很多人認為日軍裝備的是單發11 mm村田,但是英美方麵的報告確是有人提過22式8連發快槍,這裏先不作討論,將來再另文分析),接受過嚴格近代火器戰術步炮協同作戰訓練,由擁有豐富近代實戰經驗的法國,德國軍官親手培訓出來的日本少壯派軍官帶領下的,擁有統一指揮係統的近代陸軍,再加上海軍的配合作戰。這豈是以前國內的土包子農民武裝可比的?雖然不管是單發的村田11mm還是8連發的村田22步槍都比不上淮軍等精銳部隊的13發毛瑟快槍,但是製式武器在戰時還是能發揮出其補給容易的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