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心理疾病的自我調適與治療(1 / 3)

第1節 怎樣判斷你是不是患有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這種厄運會不會降臨到你的頭上呢?

自己是不是患了心理病,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麵加以判斷:

(1)是否有人際交往的障礙?比如,是否對於人際交往感到恐懼?人前是否感到自卑?社交場合是否手足無措、臉紅心跳?

(2)情緒是否惡劣?比如經常悲觀、抑鬱,焦慮、煩躁,或者易怒、喜歡攻擊?

(3)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軀體痛苦?比如,長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經紊亂、體力下降、長期失眠等。

(4)工作、學習和注意能力是否有明顯下降等。

(5)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製不了的行為?比如,反複洗手、關門、做鬼臉等。

(6)是否極度討厭自己和厭惡別人等。

上述六個方麵的表現,每一個健康人都會或多或少地表現一些,隻有達到一定強度和一定時間的,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礙。所謂一定強度,是指這些症狀比較嚴重地影響了一個人的快樂和工作能力;所謂時間,是指這些症狀持續的時間,要在3~6個月以上。

第2節 怎樣判斷你所患心理障礙的輕重

對於一個患有心理障礙的人,客觀評價問題的輕重是很重要的,可以使較輕的患者不必擔負沉重包袱,使較重的患者能引起警覺,得到及時的治療。

判斷心理障礙的輕重,有以下三方麵重要標準:

1.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現實檢驗能力。它涉及一個人對事物的主觀判斷與客觀現實的吻合度。主觀判斷與客觀吻合度越差,現實檢驗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病也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對事物的判斷被幻覺和妄想所控製,嚴重脫離現實,是現實檢驗能力最差的人。所以,他們屬於最重的心理障礙。

2.判斷心理障礙輕重的第二條標準,就是患者對人際關係和壓力的適應能力。適應能力越差,心理障礙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的適應性明顯退化,隻能躲在“自戀”的小圈子裏。他們隻能生活在自己以及自己的幻覺和妄想中;邊緣障礙的患者隻能適應非常有限的人際交往、處於半自戀、半公開的“邊緣生活”狀態;神經症患者通常都可以適應一般的人際交往和壓力,隻不過適應能力打了折扣。

3.第三條標準,就是心理發育受損的階段。受損越早,障礙越重。在出生後6個月內,心理發育受損,精神障礙在重症的範疇,可以出現精神分裂;6~18個月期間受損,屬於重症心理障礙,可以出現邊緣型心理障礙、癔症;2~3歲期間受損,容易產生強迫或自戀障礙;3~5歲受損,容易出現社交恐怖等神經官能症和性心理障礙。把三條標準綜合起來,就能對心理障礙的輕重,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了。

第3節 心理問題等級劃分

心理健康狀態與非健康狀態的區分標準一直是心理學界討論的話題,不少國內外心理學學者根據自己研究調查的結果提出了多種心理健康標準。

從健康狀態到心理疾病狀態一般可分為四個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狀態

研究者們在臨床心理學實踐工作中,總結了前人的理論與經驗,提出了一套簡捷的評價方法,即從本人評價、他人評價和社會功能狀況三方麵分析:

1.本人不覺得痛苦。即在一個時間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樂的感覺大於痛苦的感覺。

2.他人不感覺到異常。即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出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現象。

3.社會功能良好。即能勝任家庭和社會角色,能在一般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實現自我價值。

不良狀態

又稱第三狀態,是界於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群組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於個人心理素質(如過於好勝、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壓力大、晉升失敗、被上司批評、婚戀挫折等)、身體不良狀況(如長時間加班勞累、身體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點是:

1.時間短暫。此狀態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一周以內能得到緩解。

2.損害輕微。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比較小。處於此類狀態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隻是感覺到的愉快感小於痛苦感,“很累”、“沒勁”、“不高興”、“應付”是他們常說的詞彙。

3.能自己調整。此狀態者大部分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旅遊、娛樂等放鬆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可能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這小部分人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以盡快得到調整。

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一方麵(或幾方麵)發展的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它的特點是:

1.不協調性。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停滯、延遲、退縮);兒童出現成人行為(不均衡的超前發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異常(偏離)等等。

2.針對性。處於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障礙對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及動作行為等),而對非障礙對象可能表現很正常。

3.損害較大。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它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準完成其某項(或某幾項)社會功能。如:社交焦慮者(又名社交恐懼)不能完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礙者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於心理醫生。此狀態者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的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心理醫生的指導是必須的。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於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誌)並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其特點是:

1.強烈的心理反應。可出現思維判斷上的失誤,思維敏捷性的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感、空白感,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緒低落或憂鬱,緊張焦慮,行為失常(如重複動作,動作減少,退縮行為等),意誌減退等等。

2.明顯的軀體不適感。由於中樞控製係統功能失調可引起所控製人體各個係統功能失調:如影響消化係統則可出現食欲不振、腹部脹滿、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等症狀;影響心血管係統則可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狀;影響到內分泌係統可出現女性月經周期改變、男性性功能障礙……等等。

3.損害大。此狀態之患者不能或隻能勉強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鬆、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裏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4.需心理醫生的治療。此狀態之患者一般不能通過自身調整和非心理科專業醫生的治療而康複。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一般采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手段。在治療早期通過情緒調節、藥物治療調整情緒,中後期結合心理治療解除心理障礙並通過心理訓練達到社會功能的恢複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第4節 患了心理障礙,該怎麼辦

患了心理障礙既不可悲、也不可怕,隻不過是不得不麵對自己患了心理障礙的“命運”。

知道自己患了心理障礙之後,人們的第一個情緒反應,往往是自卑。覺得自己被劃到軟弱無能的那類人中去了。其實,一個人是否患心理障礙,是不由個人的意誌決定的,而是由一個人童年的成長環境決定的,換句話說,是“命運”性的。它隻反映和代表了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發育背景,而不代表一個人是否堅強、是否有價值。

得知自己患了心理障礙後的第二個反應,就是悲觀失望。因為他們習慣於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最不幸的人,自己患了沒辦法克服的疾病。其實,據最保守的估計,人群中的心理障礙患病率在2%。就是說,在我國的十幾億人口中,至少有兩千萬人和你同樣有著大同小異的心理障礙,所以,你並不是孤立的。心理障礙也不是不可以治愈的,可以說大部分心理障礙都可以通過治療得到緩解和治愈。隻不過緩解和治療需要付出精神、經濟和時間的代價而已。

麵對自己的心理障礙,采取以下的心態會比較有益:

1.必須接受自己的“患病”現實。

2.必須自己承擔起克服心理病的主要責任。

3.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尋求專業心理幫助或專業心理治療。

第5節 在哪裏可以獲得專業心理幫助

目前,社會上提供心理幫助的機構和部門很多,概括地講,有心理熱線、心理谘詢中心、心理門診或心理診所、心理病院和精神病院。這些心理幫助資源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心理障礙患者應該根據自身的問題特點,選擇求診部門。

一般說來,緊急的日常心理危機,比如家庭糾紛和一過性的心理煩惱,適合通過心理熱線暫時得到緩解。學習障礙、輕度社會適應不良,適合於到由社會教育工作者主辦的心理谘詢中心,接受心理谘詢。神經症、人格障礙和性心理障礙等發病時間較長、有一定人格基礎的心理障礙,適合去心理門診或心理診所,接受係統心理治療。而精神分裂症或躁狂抑鬱症等重症精神病和自殺行為的人,在發作期適合到精神病院,接受以化學藥物治療為主的專業治療。

第6節 什麼是心理谘詢

心理谘詢是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技術,通過谘詢者與求詢者的協商、交談和指導過程,提供可行性建議,針對正常人及輕度心理障礙者的各種適應和發展問題,幫助求詢者進行探討和研究,從而達到自立自強、增進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實踐證明,心理谘詢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在心理谘詢中通過幫助關係可以使求詢者心理健康朝著好的方向轉化。

這裏包括三個方麵的含義:

1.可以幫助求詢者提高對待自身和人際關係方麵的心理能力。

2.通常的谘詢不僅可以消除某些病症,而且也可以促進人格的重建和發展。

3.不僅有心理障礙的人可以尋求谘詢,就是在自身發展中遇到阻力的正常人,也同樣可以尋求谘詢並從中獲益。

第7節 什麼是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也可稱為精神治療,是指治療者與患者之間通過表情、態度和行為等相互交往過程,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去改變或影響患者的消極認知情緒,從而消除或減輕導致患者痛苦的各種心理因素和異常行為。

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疏導療法。該療法主要是憑借“言語”進行的。根據不同患者或不同病情采用勸導、啟發、說明、鼓勵等方法,幫助患者自我領悟,增強治病的信心,調動治療的能動性,從而達到治療和康複的目的。

2.認知療法。它是最常用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其原理就是在認知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觀念來改變其不良情緒與不良行為。因為人的任何心理過程都是在意識的支配下完成的,當人的認知產生偏差或做出錯誤評價與解釋時,就會導致不良情緒與行為的產生。

3.暗示療法。暗示是指以某種觀念、語言影響自己或他人,使其在缺乏分析批判的情況下加以接受,並因此引起一定的心理狀態的變化。暗示療法可以在清醒或催眠狀態下進行。清醒狀態下的暗示療法可分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兩大類。無論是他人暗示還是自我暗示,都是在患者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通過語言、思維、認知或一定的醫療措施與藥物,把某種觀念強加給患者,使患者對此深信不疑,從而增強和改善人的心理狀態,促進機體代謝功能,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催眠暗示療法是通過催眠術或催眠藥物,使患者進入催眠狀態,然後用言語進行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