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各種特定人群的心理調適(1 / 3)

第1節 兒童期的心理問題

由於受生物、社會、心理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兒童期就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障礙,因此了解有關常見兒童心理障礙的知識,及時發現兒童心理問題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兒童出現心理問題會在情緒、行為及生理方麵有異常變化。這些外在表現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1.情緒表現。恐懼,焦慮,不願上學,容易生氣,敵意,想輕生(認為活著沒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覺,興趣減少或多變、情緒低落)等。

2.行為表現。離群獨處,不與同年齡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語,少動,精神不集中,過分活躍,暴力傾向,逃學,偷東西等。

3.生理表現。頭部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厭食或貪食、早醒、入睡困難、耳鳴、尿頻甚至全身不適,而軀體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又沒有軀體疾病。

家長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兒童心理特點及有關心理疾病的知識,並對孩子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等有更全麵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還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氣質類型及特長興趣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期望應有適當的水平。其次,對心理障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正視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請教專家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第2節 成人世界的心理衝突

一般說來,城市人承受著更多的心理壓力,卻又缺少人際的情感溝通,常會導致情緒淤積或病態發泄,如焦慮、緊張、酗酒等,因此學會疏泄情緒尤其顯得重要。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情緒的性質及原因。此類心理問題以心理谘詢為主。

(一)神經症及心因性反應

神經症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失調、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各種明顯的軀體不適以及強迫思維等。具體有:神經衰弱、癔病、強迫症、恐怖症、焦慮症、抑鬱性神經症、疑病症等。

心因性反應是因劇烈的精神創傷或生活事件,以及持續的困難處境下所引起的心理失常表現。這些應激因素可由於親人突然亡故,尤其是配偶的傷亡,異常重大的意外刺激,夫妻感情破裂,遭受委屈或受處分,自然災害以及長期處於嚴格隔離狀態,工作過於繁忙,麵臨難於處理的困境,人際關係緊張或生活過於平淡,或由於目的未能達到而引起。

(二)適應不良以及行為人格偏離

適應不良常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特別是心理素質不良,人格發展有缺陷的人,很容易在變化著的或新環境中產生適應性障礙,從而影響到心理健康,如出現厭學心理、逃學行為,或釀成身體上的與精神上的問題,最後不得不休學等。

(三)性心理障礙

患者在尋求性滿足的對象或方法上與常人不同,且違反當時的社會習俗而求得性滿足的性行為活動。它與病態人格有一定聯係,但又有所區別。最常見的性心理障礙為露陰癖、窺陰癖、戀物癖、易性癖等。

以上問題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第3節 A型性格改造

美國心髒病專家弗裏得曼和羅森兩人,通過對三千多名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像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確實與心理-社會-緊張狀態密切相關,並於1974年發表了專著《A型性格和你的心髒》。他們把人的性格分成兩種類型:A型和B型。其中B型的性格表現為:慢條斯理,不慌不忙,穩紮穩打,從不著急;沒有爭強好鬥的壓力,似乎誰輸誰贏都沒關係,並能化競爭為樂趣,成功了當然高興,失敗了也不悲傷;緊張的工作後能愉快地休息,能自己消除煩惱;胸有成竹,不受外界幹擾,這種人很少患“緊張狀態病”。而另一種性格——A型性格的人最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神經衰弱等。這種性格的人既應該肯定其優點,也應該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造。

A型性格的外觀行為

(一)雄心勃勃

工作認真、辦事講求效率、節奏快,忌恨拖拖拉拉,喜歡幹淨利索。不管上班還是在家,總有幹不完的事。工作使他們興奮,無事使他們感到發慌。一件事沒做完,就準備安排第二件事,甚至同時做幾件事。

(二)工作程序就像機器

充分利用時間,前後銜接很好。出門好回頭看看鎖好了門沒有,寄信要多次看看郵筒。

(三)事必躬親

對別人做的事不放心,喜歡包辦代替;見到別人做事慢條斯理很不耐煩,恨不得自己幹。

(四)行為浮躁

講話聲音洪亮,走路大步流星,吃飯狼吞虎咽。別人講話時好插話,不喜歡排隊購物。

(五)有很強的進取心,喜歡與別人比高低

在工作中,看不起工作效率慢的人,對強手不甘示弱。在閑暇娛樂時,好贏怕輸,像孩子似的為輸贏爭得麵紅耳赤。

(六)時間觀念強,整天有種緊迫感

一般提早到達會場、機場、車站,下車也比別人提早做好準備。有一點事情掛心就會失眠。

(七)不會娛樂、享受

除了工作很少有什麼興趣愛好,不會享“清福”。對自己不關心的病痛漠不關心,最不喜歡看病。

A型性格的分析

A型性格的優點是:時間觀念強,工作積極、負責,有很強的競爭意識,不甘心失敗,有很強的生活動力等。在單位和家庭中都是舉足輕重的,對人直率,有事業心,為了工作甚至忘記個人病痛。這一切都是符合時代精神的好品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多是A型性格。

A型性格的缺點是:個人承受著時間緊迫感的壓力,精神上長期處於超負荷的緊張狀態。奮鬥與成就並不能使他們滿足,所以有時欲速則不達。另外,競爭中含有潛在的敵意,通過對自己的不滿意,對別人的不耐煩表現出來,常常對人不寬容,太精明強幹,比較固執。

A型性格的改造

(一)注意自己的行為

講話時節奏要慢,前後層次分明,不要一氣談完,也不要說說停停。語氣要平和,不應用大嗓門。聽別人的話注意力要集中,理解對方的真意。談話中不要露出心煩意亂的神態,無論如何要臉上掛笑。找個B型人作參照。

(二)選擇環境

安排好自我放鬆的時間,一般20分鍾即可。不看描寫暴力行為的電影,多看喜劇、聽聽音樂。工作不要給自己加碼,多與人聊天,友好待人,多一點人情味。

(三)每天問問自己,哪些事情該製止,久而久之,自然牢記心中

(四)每天回憶一下,今天出了什麼事,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五)當自己覺得要發火時進行自我暗示地放鬆

(六)回避易引起你強烈情緒反應的人與事

(七)培養藝術修養,繪畫、垂釣、跳舞等,使緊張的思想和肌肉得到休息

(八)交幾個知心朋友,交流感受與心得,在朋友之間的笑聲中,使你變得開朗大度

第4節 肥胖者的自我調適

現代生活中,肥胖者越來越多,自然,隨之而產生的病症更是不容忽視。肥胖者是指進食熱量多於身體消耗量以脂肪形式儲存於體內,從而使體重增加至超過標準體重的20%以上者。

肥胖的危害

肥胖可導致許多並發症,如呼吸困難、換氣不足、動則氣促等。由於體重增加,骨骼係統負荷加重,常有腰痛、下肢水腫、膝、踝骨關節炎。中年以上患者並發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膽結石、月經不調等明顯高於正常人,甚至在青少年也有肥胖引起的上述病症。

肥胖分類

肥胖症可分為單純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被認為是無明顯原因可尋,後者指繼發於其他疾病(如丘腦-垂體的腫瘤、內分泌病、營養失調等)。單純性肥胖症除了或遺傳或某些內分泌因素有關外,還與進食過多或活動過少有關。

肥胖的原因

肥胖或體重超重,與遺傳、疾病、飲食和生活方式有關,尤其與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關係密切。

1.情緒因素對攝食活動有顯著的影響。俗話說“心寬體胖”,意味著豁達的胸懷,積極的情緒會使人健壯、發胖,但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許多研究證明:心理應激和各種消極的情緒反應如焦慮、恐懼、憤怒、憂鬱也能促使人多進食。根據推測,這些人可能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人格缺陷。他們情緒不良時必須通過進食才能緩解,從而形成對攝食的情緒依賴,借以滿足自己對安全和自尊的需要。多食之所以能達到上述目的,是由於這些人不能區分饑餓和其他心理、生理激活狀態。

2.肥胖症對患者是一種消極的刺激。有好多人(尤其是女性)因肥胖而產生各種消極的心理反應,例如自卑、情緒紊亂以及貶低自身形象。這些心理反應和由此而來的行為退縮、體力活動減少和多食,反過來又會加重肥胖程度。

3.心理、社會和文化因素,包括社會經濟狀況、對食物和肥胖的認識、評價、態度、人際關係和情緒狀況等。這些因素也可以影響人的體力活動量,從而成為單純性肥胖症的主要原因。在某些民族,肥胖被當作富有和美的象征,事業成功的標誌。而西方的許多研究表明,處於社會底層、經濟收入少的人患此病的人較多。

4.不良飲食習慣。如大吃大喝,好吃零食、甜食及動物性脂肪類食物。

5.缺少鍛煉。

肥胖的調適

對於肥胖症的治療,首先要搞清病因。由其他疾病引起者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由情緒因素引起者可進行心理治療,其重點在於消除病人的消極情緒反應和人格方麵的問題。

訓練病人學會識別飽足信號、執行減肥計劃。肥胖的人一般是食量大,活動量小。所以,減肥的原則是減少熱量食品的攝入量,增加熱量的消耗量,雙管齊下。此外,還要注重體育鍛煉,增加運動量。至於各種各樣的減肥茶、減肥霜、營養素之類的減肥產品,都解決不了根本上的問題。因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皮質增多以及垂體病變)引起的肥胖,在針對不同的疾病予以藥物治療的同時,也要從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上予以調節,才能減肥和達到控製體重的目的。

肥胖人必須改變過去的不良飲食習慣,改為多餐少量,使身體經常保持半饑餓狀態,不致造成脂肪積聚。少吃或禁吃甜食,不吃零食。但減肥不能僅僅依靠節食,那可能會導致神經性厭食症,引起營養不良,甚至死亡。

世紀之交,全世界因肥胖引致死亡的人數已超過饑餓致死者。全球各地的減肥手段層出不窮。肥胖症女性比男性多,中年之後的女性中更是成倍增加。所以婦女減肥不要拖到更年期。

第5節 更年期的心理調適

更年期是女性一生的多事之秋,“熬一熬就過去了”的老觀念和“草木皆兵”的恐懼心態都是要不得的。更年期女性更要加強自我的心理衛生和生理保健,才能走出非常時期。

更年期和更年期綜合症

更年期是人類老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一般發生於50歲左右,也有提前至39歲或延遲至58歲者。相比之下,女性更年期症狀表現得更為明顯、突出。

其主要症狀有:

(一)神經係統功能紊亂

如陣發性麵部潮紅,頭頸脹熱,出汗,煩躁不安,情緒不穩,皮膚感覺異常,關節酸痛,頭暈目眩,耳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

(二)心血管係統功能紊亂

如心慌氣短,血壓升高或不穩。

(三)代謝紊亂

如體形肥胖,食欲亢進,血糖升高,糖尿,輕度浮腫,骨質疏鬆。

(四)性生理改變

如外生殖器萎縮,陰道粘膜變薄,月經變化,性功能減退或亢進。

上述症狀係由中年過渡到老年的過程中,內分泌改變引起的,經過一定時期,人體適應了新的內分泌功能,上述症狀即逐步緩解消失。

這些改變使半數左右的婦女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適: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緊張、焦慮、坐立不安、精力不集中以及失眠等,約有10%的女性有明顯的抑鬱表現。

通常更年期綜合症有外向型和內向型之分。前者多表現為愛發脾氣,摔東西。內向型則多表現為憂鬱、多疑,嚴重的還想輕生,故比外向型更危險。

更年期抑鬱症

更年期抑鬱症是出現在更年期的一種常見精神障礙,臨床以情感持續性低落、思維遲鈍、月經變化以及睡眠障礙、眩暈、乏力等為主要表現。有些人因人際關係(特別是情感事件),家庭因素,經濟因素或工作的困擾等諸多壓力事件,情緒無法獲得有效的抒解,又缺乏適當的情緒調節與良好的社會支持,會將情緒狀態延伸為一種病態,以至於心情與行為都受到影響。

現代醫學認為此病與腦內單胺神經遞質(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減少有關,治療以三環類或五-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等抗抑鬱或抗焦慮藥的應用為主,此類藥雖短期服用效果明顯,但久服可有食欲減退、體重減輕、記憶力差、憂鬱焦慮等副作用。

更年期婦女心理的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一般是指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包括職業、工種、文化程度、社會地位、人際關係、經濟條件、家庭狀況、角色適應和變換,以及社會製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近來較多學者采用“生活事件”來表示社會文化因素。

醫務人員普遍發現,地處邊遠山區、信息閉塞、缺少文化的婦女較少出現更年期心理變化,更年期症狀的發生也少而輕;相反,一些受過相當文化教育的但又缺乏更年期保健知識的婦女則心理負擔較重,更年期的症狀也較明顯。以心血管舒縮失調症狀為例,城市居民發生率高於農民;醫務衛生人員、教師高於工人農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高於文化程度低者,文盲最低;生活環境不佳、經常爭吵發怒者發生率高;離婚及寡居者發生率高。在精神神經症狀的發生中也有類似的規律。

此外,以前有明顯精神創傷史、精神脆弱、神經過敏、性格比較內向及生活比較富裕、社會地位和條件比較優越的婦女,也較容易出現心理變化和神經精神症狀。這些婦女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工作水平,但往往富於聯想,造成過多顧慮,並且由於工作接觸麵廣、涉及的人與事多,與他人的磨擦也多,矛盾也可能較多。她們雖有較高的文化,但又對更年期婦女保健知識缺少理解或一知半解,甚至錯誤理解,因此稍有不適,特別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礙。

更年期調適

增加更年期婦女自我保健知識是改善更年期婦女心理狀態和症狀的重要方麵。

更年期不是病,它是人類老化過程中的必然階段,是每個女人生命中必經的一個時期。更年期來臨,可以找婦科醫生谘詢,不必焦慮緊張,應樹立信心,增加體育鍛煉及社會交往,充實生活內容,以順利通過更年期。

女性患更年期綜合症,主要是由於下崗、退休或子女成家後賦閑在家無事可做,又缺少感情交流造成的。自己應找些事做,別總呆在家裏。當你陷入深深的苦悶和焦慮之中不能自拔的時候,要按時到空氣清新的室外從事一些合適的體育活動或體力勞動,它會喚起你的滿意感和愉快感。

有趣的工作也會“中和”不良情緒產生的惡果,並會大大提高樂觀情緒的儲備量。當你遇到不順心的事或陷於痛苦時,“儲備量”會發生作用,它不致使你過度鬱悶。

還可以到大自然中去陶冶。在生活最艱難的時刻,投身到大自然,可從中找到慰藉。大自然中花草散發的濃鬱芬芳、樹葉沙沙微響、鳥兒婉轉啼鳴、溪流潺潺聲和海浪拍擊聲都會對身體產生良好的作用。遇煩悶時與家人或密友去郊外森林散步是很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