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番外短篇(一)(2 / 3)

⑧苦集滅道:稱為四聖諦。它是佛陀為了解決人生現象而提出的理論,它也是現象界中的規律,而非“是”的規律。苦諦在於說明苦的現象,集諦是試圖對人生的痛苦作出合理的解釋,滅諦是解脫苦果的可能,道諦是滅苦的方法。

⑨無智:闡明了“是”不是理智的邏輯推理所能及的實在。

⑩無得:意味著“是”不是一個什麼,因為隻有“什麼”才能為我們得到。

以無所得,菩提薩埵:按佛教的說法,了解人空為菩提,了解法空為薩埵,而法空包含著人空。可見,佛教哲學認為菩薩是絕對的空無。而菩薩是絕對的空無,正是通過上麵對一切是者的否定,使菩薩不具感性性質,不可以被範疇直觀,不以任何東西為前提。這裏以“無”來定義菩薩,使一切無規定性就成為了菩薩的規定性。

【譯文】

因此,空中沒有色、受、想、行、識,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色、聲、香、味、觸、法,沒有眼界、以至意識界,它不能被範疇直觀,擺脫了十二緣起和四聖諦等規律的約束,我們沒法為它建立起一套知識體係,並通過這套知識體係來認識它。因此,缺乏一切規定性,是絕對的空無,便成為“是”性的唯一規定。

【評析】

第四節為了揭示空的經驗成分,通過對空進行了全麵展開,而論述空的內容。在佛教哲學史上,部派佛教通過十二處和十八界兩個不同的認識論,與五蘊共稱三科來認識一切現象。三科確立了人們的知識與認知對象之間的關係,以及認知對象的存在形式究竟是什麼,並將獲得的認識憑借語言來描述,由此導致了人們產生了一種既成性的理解與解釋,導致了一個對象稱作什麼,就一直被稱作什麼,並被認為就是什麼,概念與對象之間的關係已被牢固地確定下來,在人們心中形成了固定的名相。佛教哲學史上將這一現象稱之為名言習氣。我們從名言習氣這一概念可以推知,部派佛教把語言知識當成是外在的、是一種符號係統,這套符號係統是通過“訓練”而形成的一種習慣,因此,部派佛教應存在一種結構主義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