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番外短篇(一)(1 / 3)

是故,空中無①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②、無色聲香味觸法③,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④,無無明⑤、亦無無明盡⑥,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⑦,無苦集滅道⑧,無智⑨亦無得⑩。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①無:從這裏開始,用“無”作否定,否定了思維構造起來的一切,即五蘊、十八界、十二緣起和四聖諦等這些屬於自然思維的一切。

②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六根是認識主體。人們的認識之所以能發生正是通過六根與事物發生直接的聯係,思維也通過六根而得到思維的材料。六根也稱六賊,它劫了佛性三寶。換句話說,佛教哲學認為通過六根不能認識佛性。

③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塵是汙染,佛教哲學認為六塵遮蔽了本來清淨的佛性。因為色聲香味觸法本是範疇,在這裏佛教哲學把範疇的“是”當成為事物的“是”,意味著佛教哲學認為人們對事物認識的發生以對所認識的事物有所知為前提,因為如果對該事物一無所知,便根本無法確定其為認識的事物。也即佛教哲學認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對人來說能夠是什麼,都相關於人們自己的一種處世方式,是人們自己的不同處世方式決定了事物的不同所是。

④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稱為六識。識是介於六根與六境兩者之間的一種能力,人們的眼、耳、鼻、舌、身有所見、有所聞等感覺時所產生的知覺,作為印象的摹本保留下來,就成為識。因此,識是聯結根、境的中介,它同時包含著主體及客體,意味著佛教哲學認為知識不是全部來自經驗,它還有來自於人的認識能力的成分,知識起源於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由二者複合而成。

六根六境六識:合稱十八界。十八界把人的認識活動分為三個方麵:認識主體(根)、認識對象(境)和認識行為(識),而認識過程就是認識主體直觀地把握認識行為和認識對象,即是根、境、識的結合過程。在認識過程中,六根與六境的對治反映了根與境作為相互對立麵而存在。每一類活動都與一個感官相對應,不同的感官所判定的對象有別,產生不同的認識,不能彼此否定。當根識境時,是人們應用識統一雜多的加工能力,去設定、構造認識對象,將關於該事物人們先前已經得到的眾多感覺在經過了比較對照分析綜合之後構造為統一的對象客體,同時認識行為又賦予認識對象以普遍必然性,然後宣布“這是某物”。因此,認識是認識主體的認識:“依根緣境生識”。由此十八界所獲得的知識是人們的思維構造起來的知識,而人們綜合統一感性材料以成為對象的過程,即是人為自然立法,也即對象的人化或人化對象的過程。這一認識過程也就體現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同時,十八界學說意味著佛教哲學已經認識到認識主體本身具有一套能動性結構。在這套能動性結構中,自我意識起著主宰性作用,由此去解決認識和“是”的根本問題。因此,佛教哲學把自我意識、我思、主體性作為哲學的起點和基礎,是一切認識活動的最基本前提。佛教哲學通過對主體與客體之間關係的探討,即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如何可能一致的探討,而關注到其中的主體性原則,應意味著在佛教哲學家看來,人要有勇氣去運用自己的理智,憑借理性去認知或認識。因此,十八界學說的提出意味著佛教哲學存在著一次認識論上的主體性轉向。

⑤無明:十八界覆蓋佛性,佛性不明,名之無明。可見,無明意味著“是”受到遮蔽。

無無明:就是揭去覆蓋在佛性上的無明,也即是去蔽,使“是”的絕對性、真實性“自明”地呈現出來。

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無明是為了括去無明,但卻導致了括去無明的喪失。換句話說,為了得到“無無明”,卻導致了“無無明”的喪失,這即海德格爾所說的:去蔽就是遮蔽!

⑦無明……老死:稱為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增一阿含經》對十二緣起作了逐個的解釋:1)無明avidya: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此名謂無明。也就是說,無明是對於苦、集、滅、道四諦之理無知。2)行samskara: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是謂為行。即身體的活動、語言的活動、思想的活動構成了行的主要內容。3)識vijnana: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為識。即人的六種認識機能。4)名色namarupa:所謂名者,痛、想、念、更樂、思維是為名;彼雲何為色,所謂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即一切精神與物質的總和。5)六入sadyatana: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入,是謂六入,即六種認識器官。6)觸sparsa:所謂六更樂身,雲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更樂,是為名為更樂。六更樂身是觸的另一表達法,因為有六根、六塵、六識,故由此產生了六種接觸。7)受vedana:所謂三痛,雲何為三?所謂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痛、受含義相同,指人的感受,佛教把人的感受分為三,樂、苦、不樂不苦。8)愛trsna:欲愛、有愛、無有愛,所謂三愛身是也。在佛教中,愛和憎是一體之兩麵,愛之深恨之切,兩者都是人的欲望的表現。9)取upadana:所謂欲受,見受、戒受、我受,是謂四受。取也稱為受,所謂欲受或欲取,指在欲界中所產生的種種執取;所謂見受或見取,指把自己所看到的現象執實為有;所謂戒受或戒取,即把錯誤的戒行當成真理加以奉行;所謂我受或我語取,指由於把自身當成真實的存在而產生的種種執著。因此取即由愛的情感而采取的行動。10)有bhava:所謂三有。雲何為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為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種存在,是“有”的具體體現。同時,“有”也表示由愛和執取所產生的業力的存在,也意味著“生”的必然。11)生jati:受諸有,得五陰,受諸入,是謂為生。就是說由於業力的有,人具備了精神(受想行識)和物質(色)的要素,有了認識事物的器官(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也就能夠產生對外界事物(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的認識,一個新的生命過程由此展開。12)老死jaramarana:所謂彼彼眾生,於此身分,齒落發白,氣力劣竭,諸根純熟,壽命日衰,無複本識,是謂為老;所謂彼彼眾生,展轉受形,身體無熅,無常變易,五親分張,舍五陰身,命根斷壞,是謂為死。佛教哲學認為現象界遵循因果律,六道眾生未解脫之前都接受因果律的輪回。由無明至老死,一個因緣過程完結。但這不是生命徹底終結,而恰恰表明著跟著一個新的輪回過程就要開始。而這裏“無”的否定意味著擺脫現象界的輪回,使“是”成為不是現象界中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