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區情況及幹部認識:
當時曲阜、滋陽、鳧山全部,泗水,鄒縣、滕縣大部都是新收複區,幹部編製是春荒時定的數,故縣區編製一時調整充實不易,村裏工作無基礎,舊政權未摧垮。較老地區隻有平(邑),白(彥)二縣,幹部思想情況波動起伏很大……老區經過今春之生產救災工作,幹部的作風有轉變,群眾對我們更進一步了,幹群對支前的認識則就不同了。如白彥的多數幹部說:“今天支前比去年打遊擊爬山溝強多了,別說叫咱帶擔架隊,就是叫咱抬擔架也情願。”白彥大黃草坡的群眾說得更好:“咱挨餓時,上級發救濟糧,地種不上,上級發貸種糧,田賦1000元(舊幣)咱說重了,減了300元,副業貸款咱說還不上,上級就緩要了,收下麥子咱說怕吃不安,主力開來打兗州……咱若再不好好支前、交公糧,就沒人心眼!”
二、工作進行情況:
(一)人力動員:
1.宣傳動員:
宣傳動員的方式著重了一般性的思想動員和分別不同對象進行不同內容的教育兩種。如召開村幹會,村民會和進行市集宣傳,進行時事教育,反複說明這次戰役的重要和性質,使群眾認識到仗不打不行,不支前不行,認識到支前是為誰?仗是為誰打?認識到今年的形勢和去年有什麼不同,更進一步提出支前是解放區人民的義務。明確任務,宣布紀律,提出生產保證打消顧慮。白彥縣這樣進行了以後,群眾的怕“變天”思想就打消了,積極起來要求支前;有的說:“津浦線大勝利,這時,咱不起來幹,什麼時候再幹!”’有的說:“解放軍的力量真大啦,看樣老蔣今年不完,明年一定能打垮他。”第一批擔架隊絕大多數是自告奮勇出的。白彥縣一部分村莊曾3次推煎餅等著出伕,群眾見了區幹部就圍著問:“是來要伕的嗎?”分別教育則是根據各種不同對象,召集幹部,民兵、英模,軍工烈屬、苦主、婦女、青年以至地主、“還”屬、壞分子,偽組織人員等舉行座談會、回憶會、訴苦會,結合當地具體情況,進行具體教育啟發,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特別是訴苦會更易收效。如曲阜陵城區大南莊的訴苦會上,王雨路說著即哭起來……他泣不成聲地說:國民黨還鄉團欺壓他,7天挨過4次綁,上過12次梁頭。全村被害了3個村幹,被抓去37個青壯年……訴起這些往事,激起了群眾的報仇心,自動起來報名支前。白彥縣大營村的訴苦會上,季錫倫告訴他兒子說:“你好好出伕,給你兄弟報仇!”魏莊一老大娘說:“想想咱婦女去年受的什麼罪,咱得好好地支前。”費縣梁邱區的民工,集合時由區長親自掌握,進行深入動員工作,明確地提出要求,號召完成在務,有功者賞,有過者罰。結果380人,個個都是好樣的。
2.組織領導:
第一期支前中正式建立支前司令部,由地委統一領導。司令部下設人力科,掌握人力動用問題。縣支前指揮部下設人力股,區設支前站,村設生(產)支(前)委員會,除生產,財糧及正副主任,亦專設一人力委員,對民工擔架亦強調大、中,小隊或班、排,連的建製,對人力的使用、掌握、管理、統一進行編製。
3.動用人力比較成功的經驗:
(1)宣傳動員深入,骨幹多,黨員多,老村幹部多,這些人均起了保證作用。
(2)組織領導健全。民工是按各個聯防集合的,各有熟悉民工的幹部帶著。村幹帶村的民工縣指定大隊教導員,連幹是脫離聯防的幹部,排幹是不脫離聯防的幹部,班是村幹),連裏設連長,副連長、司務長,為了增加運輸力量,未設指導員,班,排均有骨幹積極分子或村幹(老村幹為了恢複關係,有的起的作用比黨員都大)。
(3)幹部的艱苦作風感動了民工。如大隊幹部深入到各連,親自幫助解決困難(吃、喝,住等),有的在路上經常替病號挑擔或拉車,到村裏後,民工住上房子,解決了吃飯問題後,他們才上房子裏做飯,有時連幹與民工蓋衣服,在裝卸麵的時候,帶頭先幹,影響了民工。
(4)掌握民工的思想情況,及時解決民工的思想顧慮。區裏的慰問信來得比較及時,內容具體,實際,明確,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誰有困難隻要提出就想辦法予以解決。
(5)開展評功,記功、評過。平時進行評功、評過的思想教育,複員時進行工作總結。立功者記在複員證上立了什麼功,凡是記過的民工在他的複員證上寫著犯的什麼錯誤,應記什麼過。經過記功、評功,在工作效率上與鞏固民工上起了很大作用。
(二)傷員轉運:
(1)兗州戰役傷員轉運站的建立:
結合醫院建立3個轉運站,組織輔助擔架,即中冊站(後移高圩),北焦溝站、夏德站。
轉運站設站長1人,負責全麵,會計7人,負責提成糧的開支,幹部2至3人,負責管理教育,使用擔架及設立茶水站(供民工用),通訊員4至6人,負責前後轉運站的通訊聯絡及調劑擔架等工作。
對擔架隊進行宣傳動員。主要講清擔架隊是群眾性的,是臨時的,以工代賑,不脫離生產,不出50裏,輔助常備擔架之不足,有傷員就轉運,無傷員即在家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