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紀實文學(14)(1 / 3)

第二個戰役是築河壩,修橋梁。在廠址和公路之間,有一條很大的季節河。首先要築一條河壩,保證工廠的生產用水。其次還要在河上麵架一座橋梁,保證交通的順暢。這一項工程比較大,算下來要花200多萬元呢。可是工程剛起步,國家沒給一分錢,隻有靠理事會成員集資。他自己帶頭,借兒女借親朋,借了一部分錢投資進去。理事會成員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老家底。承建工程的建築公司經理也被他的精神感動了,先不談工錢,還往工程裏麵墊付了二十多萬元的材料款。省公路設計院的工程師們,也想方設法改變方案,為他們省錢,就這樣,本該花200萬元辦成的事情,他隻花了二十幾萬元就辦成了。

第三個戰役是建廠房,購設備。樊存偉說,廠區規劃的特點八個字就可以說完:美觀、大方、實用、協調。具體說,就是三個車間並排建,六大設施東西擺,南麵擺了環形路,北麵擺了辦公樓。可是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由於地基的原因,不得不更改當初的設計方案,已經建成的兩個車間,一個是南北走向,一個是東西走向。

回顧“三大戰役”,樊存偉深有感觸。他說,在國家扶持資金沒有到位的情況下,很多人都反對率先動工,感到沒有國家扶持,這個項目就不可能做成。現在,大家終於明白了他當初決策的正確。因為在全市上報給省裏的42個扶貧項目中,隻有他們的同川利民果汁廠一個項目沒有等、靠、要,在沒有政府扶持的困難情況下,自力更生,動工興建,結果,通過了省扶貧辦的審核。為此,群眾高興地送給老漢一副對聯:“重民生得民心帶領兩萬戶致富;靠自家靠大家不死等硬靠國家。”

“三大戰役”打下來,老縣長總結出了三條體會——

第一條體會,他說,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果,得益於我們有一個團結戰鬥、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領導班子。團結戰鬥、吃苦耐勞、無私奉獻,這三條少一條都不行。你到群眾中問問,看是不是這樣。我們打第一戰役的時候,我自己借了十七萬元墊了進去,其他的經費都是領導班子成員你兩萬、他三萬的擠出來的,我們的一個理事老婆生病,舍不得花錢看病,卻把錢拿出來投到項目上,你說,這算不算無私奉獻?

第二條,有一個靠自家靠大家不死等硬靠國家的指導思想。沒有這個指導思想,我們當初就不敢動手開建廠房車間,就會和別人一樣等、靠、要,也就和別人一樣不可能通過國家扶貧項目的驗收審核,通不過審核,就拿不到國家的扶持資金。

第三條體會,是我們有一支幫助我們幹活,卻不催著要工錢的建築隊。他用非常感動的語氣說,我們沒錢動工,郝繼軍也不催著給我們要,還給我們墊錢買材料,到現在為止,大概墊付了二、三十萬元了吧。沒有他們,我是怎麼也打不成“三大戰役”的。

……

廠房建成之後,有一次我去看望老縣長,閑暇時與合作社成員聊天,發現他們對媒體上說的“三大戰役”、“三條體會”有意見,大概意思是媒體上說的不夠全麵,應該是“四大戰役”、“四個體會”嘛,怎麼就少了一個?

我說,那你們自己就說說看,第四條體會是個甚?

一個老漢就說,最大的體會,就是有一個有膽識,有水平、能吃苦的帶頭人嘛。沒膽識,我們不敢想這事;沒水平,這事就幹不成這個樣;同川生產酥梨幾百年了,誰替老百姓想過上這個項目?有些老百姓想了,可是沒關係,還是一風吹,白想了。存偉在外麵幾十年了,當過縣長、書記,還被評過全國的新聞人物,關係廣,見識多,他帶著我們搞,才能搞得成。其他誰也不願替老百姓受這份苦累。你說,這算不算一條體會?

我趕緊笑著說,算算算!

廠房立起來了,樊存偉卻窮“趴下”了。有一天他坐在拉大糞的拖拉機上從街上經過,被人們看到了,大家很吃驚。他們怎麼也想不通,這個當過縣委書記、縣長,過去常常是專車來專車去的老幹部,咋會“淪落”到這步田地?

有人就招手打趣,吆喝著“老縣長,你這是弄啥的嘛?武裝押運呀!”

他笑嗬嗬地回敬說:“建廠房落了一屁股債,我狀元變成了進士(近屎)啦!”

優秀企業家變成了憂愁企業家,他為辦廠當了被告

2010年,原平市委宣傳部門的一位大筆杆子,根據他的事跡寫了一篇重頭報道,名字叫《從筆杆子到鋤把子的換位思考》,獲得了當年的“中華大地之歌”征文大獎,樊存偉也被組委會推選為當年度的“優秀企業家”,到大會現場做了一個簡短的發言,贏得了與會者長久的掌聲。

他在發言中講了不要國家一分錢辦企業的體會,又講了遇到的困難和困惑。他說——

“我叫樊存偉,72歲,山西省原平市人。家鄉離徐(向前)帥、薄(一波)老、民族英雄續範亭、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的故居很近。我雖然當過縣委書記、縣長、教授、2004年度中國農村改革十大新聞人物,但不會講普通話,隻會講方言土話,講錯或聽不懂的地方,請原諒。

我彙報的題目是《憂愁企業家變成優秀企業家——沒要國家一分錢辦企業的體會》。概括起來有三條:一是靠自家、靠大家、不死等硬靠國家;二是賒借墊欠拖,辦法總比困難多;三是沒有好辦的事,沒有辦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