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這年頭村子裏沒關係、沒門路的人,還到處托關係、走門路,出門跑買賣、做生意,發家致富。他這樣有關係、有門路、有見識、有辦法的退休官員,即使不願意做買賣,在家安享晚年也不錯呀,說甚也想不到他那雙握慣了筆杆子的手,會抓起來钁把子,拿起來鞭杆子!
在村民們疑惑的眼神中,他扛起钁頭,趕著羊,爬上了光禿禿的露頭山——他要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了!
露頭山,山露頭,遠望像隻和尚頭,近觀還是和尚頭,禿頭對青天,歲歲又年年。如今,老縣長上山了,露頭山會變綠嗎?
2004年6年14日,《山西日報》頭版頭條有一篇文章,題目是《滿目青山夕照明》,副標題是《老幹部樊存偉綠化開發露頭山紀實》,我們且來看看文章是怎樣描述老縣長綠化露頭山的:
——離職後,他多次返回故鄉,看到村裏麵貌依舊,群眾依然守著祖先留下的老梨樹和旱地薄田度日。村裏還有不少孩子上不起學,老百姓鍋裏還是稀的多稠的少。鄉親們拉住他的手說:“存偉呀,你給出出主意,想想辦法,咱村怎樣才能嚐到富裕的滋味。”望著一雙雙期盼的眼睛,握著一雙雙粗糙的大手,樊存偉動心了,動情了。
——為了找到農民致富增收的快捷方式,老樊連續兩年多時間,行程數萬公裏,跑了全國不少的地方,考察研究農民致富增收問題。他認準了一個理:窮人在山裏,資源優勢在山裏,致富希望也在山裏,隻有加強和保護好山地生態係統,把山區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才能使農民盡快富起來。1993年,在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和有關部門支持下,老樊在原平家鄉的露頭山,辦起了林牧場。
——1993年7月3日,老樊帶著連襟和兩個外甥背著鍋碗瓢盆,趕著一頭小毛驢馱著鋪蓋卷,把家搬到了露頭山上的三孔破石窯裏。他們用石頭壘了灶,架口鍋,算是做飯的地方;用石塊修了簡易土炕,鋪上草和被褥,算是睡覺的地方。從此,這座沉睡了千年的荒山第一次飄起了嫋嫋炊煙……
——“抬頭望星星,星星眨眼睛,鄰居是蚊蟲,蚊蟲欺我生,夜半聞狼嗥,狼嗥驚我夢。為了一瓢飲,往返半天工……”這幾句順口溜也許就是樊存偉在露頭山上的真實寫照。他對記者說:牛犢跪乳,飛鳥反哺,這片窮山瘠土養育了我,我要報恩;生在這裏,長在這裏,沒為這裏的農民服務過,我要補課;鄉親們守著大山過不上好日子,我就死不瞑目。
——深居荒山十年,其中的艱難與心酸隻有他自己知道。老樊打過柴、背過水、修過壩、趕過羊、放過牛、吃過鐵鍬烙的餅子、喝過羊糞水。遇上連陰雨天,別人下山了,老樊隻有狗和他做伴兒,晚上淅淅瀝瀝的小雨從窯頂上落下來,土皮不停地掉落,老樊把枕頭頂在頭頂,難以入眠。3600多個日日夜夜,這位昔日的縣委書記就這樣一步步挺過來了。
——1995年7月份,老樊和兩個同伴在毒辣的日頭下撒種,汗珠雨點般從老樊額頭上不停地落下,衣裳濕透了泛出汗堿,緊緊貼在身上。從早上5點多到晚上看不見太陽收工,一天要幹十來個鍾頭。經過3人半個月的走溝上梁,爬坡下穀,500多公斤油鬆籽終於用雙手一把把,一粒粒,一行行,撒在了露頭山兩麵坡、10條幹溝和幾十條支毛溝的8000畝土地上。為了保證成活,老樊擔水澆苗,3天從溝底往山上擔了80多擔水。可以說,那一株株成活的樹苗,滋潤的都是老樊的汗水、血水。
——那一年,老樊從陝西省府穀縣買回500多隻山羊。為了省錢和保羔,他和6個人決定趕著羊群回山西。趕羊路上,常常找不到圈羊的合適地方,就隻好在野地露宿。正是隆冬時節,滴水成冰,黃土高原上的夜晚寒冷異常,老樊披著一件大衣,在野地看羊,凍得渾身哆嗦,他不敢瞌睡,生怕睡著了就醒不過來。就這樣,老樊跋山涉水穿越兩省六縣,步行500多公裏,磨爛兩雙軍鞋,走了半個月,終於把羊群趕回露頭山。吃著山坡上的嫩草,羊兒們膘肥體壯,生兒育女,羊群見月見年壯大起來。
——和羊群一樣,露頭山上的油鬆在一天天在長高變粗。綠色在一寸寸延伸,鳥禽在一天天增多,露頭山在一天天年輕。鄉親們開始跟著老樊上山種樹。這年,東山底村的鄉親們想種蘋果樹,老樊就從自己工資中拿了5000元資助鄉親們買樹,栽了300多畝近1萬株蘋果樹。現在蘋果樹已進入盛果期,鄉親們跟著發了財,每年每人能增收近200元。
——春去冬來十年光陰,露頭山成了一座綠色銀行,成活下來的成林油鬆就有6000多畝,專家粗略估算了一下,總價值約500多萬元……
這篇報道的影響恐怕連樊存偉自己都始料未及,文章一出來,就引起了轟動,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等權威網站,都在新聞版重要位置予以轉載。當年的老同事、老領導紛紛打電話或者捎話給他,說“老樊,你幹了件讓我們吃驚的大事!好!”
2004年冬天,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農村改革新聞人物評選委員會,評選樊存偉為“2004年度中國農村改革十大新聞人物”。這次評選,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唯一的一次農村改革新聞人物評選,在十大新聞人物中,樊存偉排名第二,僅次於華西村的吳仁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