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豔史》,明代講史小說,魯迅認為此書作者是明末蘇州馮夢龍,全書40回,小說寫隋煬帝一生宮闈穢事,批判他窮奢極欲,荒淫無恥,總結出隋朝滅亡的教訓,提出酒色喪身,土木亡國,很多地方很像《金瓶梅》,難怪魯迅說它“浮豔在膚,沉著不足”。後來的《隋唐演義》前半部分幾乎全抄此書。
《隋煬帝豔史》插圖,明末崇禎4年(1631年)人瑞堂刊本,40回40圖(80單麵,一正一副)。人瑞堂是閩人鄭尚玄在南京開的書坊,可是插圖畫風很像明末蘇州插圖,“奇情豔態,栩栩如生”。此插圖也是俯瞰構圖,畫風顯得煩瑣。此插圖畫家沒有留下姓名,刻工是杭州名工項南洲、洪國良(此外清末光緒時,上海還出版了石印本插圖)。
《隋唐誌傳》,羅貫中、林瀚編輯,全書122回,寫隋末及唐故事,以李世民為中心人物,改曆史演義為英雄傳奇。《隋唐誌傳》插圖是萬曆末蘇州龔紹山刊本,畫風同上述《陳眉公先生評點春秋列國誌傳》插圖,都屬蘇州早期插圖。現藏日本。
上述隋唐史插圖直接影響了清初《隋唐演義》插圖。《隋唐演義》刊於康熙13年(1675年),是蘇州四雪草堂刊本,作者是褚人獲,插圖畫家是古吳趙澄(同文),二人都是蘇州人,插圖屬清初蘇州插圖,100回100圖。正如小說前半部分(隋代部分)是依據《隋史遺文》改編而成一樣,《隋唐演義》插圖也參考了《隋史遺文》插圖,很多地方甚至照抄,例如第5回、第17回、第71回等。後半部分(唐史部分)畫得更差,整個看上去,鬆散疲軟,遠不如上述明末蘇州隋史插圖,說明了清代插圖藝術正走向衰落。褚人獲四雪草堂還出版了《封神演義》,其插圖也是100回100圖,也屬清初蘇州插圖,畫風與他出版的《隋唐演義》插圖相似。
《唐書誌傳(唐史演義)》,明代講史小說,熊鍾穀(名大木,嘉靖年間福建建陽書商)編著,全書90回,依據《通鑒》、詞話、雜劇改編而成,從隋煬帝大業13年李淵起兵,到貞觀19年唐太宗征高麗,寫唐太宗李世民開國故事。像許多講史小說一樣,此書也是既無小說家的想象,又無史學家的嚴謹,平鋪直敘,文采不足。最早的刊本可能是嘉靖年間的,沒有插圖。
《唐書誌傳》插圖,現存3種版本,都是萬曆年間的,分別為金陵、建陽、杭州刊本,都在日本。
其中杭州刊本是杭州藏珠館刊本,刊於萬曆47年(1619年),屬萬曆末年杭州插圖,有64幅,畫風有些像前述萬曆杭州容與堂刊本《水滸傳》插圖。杭州藏珠館老板是蘇州書商舒載陽,他第二年(萬曆48年)又在蘇州翻刻此書,可見這本萬曆杭州插圖還影響到蘇州。明末蘇州插圖又反過來影響杭州,以至於蘇杭難舍難分。
《殘唐五代史演義》,明代長篇講史小說,羅冠中編著,小說60回,依據史傳,虛構情節,采用編年形式,始於黃巢起義,終於陳橋兵變,反映了晚唐五代這一動亂時代的曆史情景。小說依據《金統殘唐記》詞話改編而成,主要表現李存孝智勇雙全,孝義兼備,寫得虎虎有生氣,整個看上去,線條粗獷,風格雄健。
《殘唐五代史演義》插圖,明末蘇州周之標刊本,周之標是天啟年間長洲人,此插圖屬明末蘇州插圖,也是俯瞰構圖,畫風與上述明末蘇州出版的《水滸全傳》(楊定見本)插圖相近,尤其是李存孝騎馬打仗,衝鋒陷陣,英武雄健,勢不可當,充分體現了小說的風格。可惜沒有留下畫家姓名。清初康熙年間文錦堂有翻刻本。
《兩宋誌傳(演義)》,也是上述熊鍾穀(大木)寫的講史小說,他還編撰、刻印過上述《全漢誌傳》、《唐書誌傳》等圖書。《兩宋誌傳》分南、北宋誌傳,各有50回。《南宋誌傳》從石敬瑭征蜀,到曹彬平定江南,主要寫五代故事。《北宋誌傳》
從北漢主逐忠臣起,到楊宗保平定西夏,主要寫宋初故事。顯而易見,小說命名南北宋與實際曆史上的北宋、南宋不是一回事。此書也是依據史籍和民間傳說改編而成。
《兩宋誌傳》插圖,今有4種,分別為萬曆金陵刊本、萬曆建陽刊本、萬曆蘇州刊本、明末蘇州刊本,也多在日本。其中蘇州刊本插圖有兩種,畫風迥異。
萬曆蘇州刊本即翁氏(少麓,萬曆蘇州書商,江西南城人)刊本,插圖以人為主,隻有近景,沒有遠景,曲線造型,畫風秀麗,很像杭州插圖,說明了蘇州早期插圖受杭州影響,但不如杭州插圖簡潔豪放。
明末蘇州刊本即葉昆池(天啟蘇州書商)刊本,插圖有64幅,屬明末蘇州插圖,俯瞰構圖,人小景大,遠近分明,畫風與上述明末蘇州出版的講史小說插圖相似。
畫家是李翠峰,名不見經傳。蘇州這兩本宋史插圖表現出從萬曆到明末的畫風變化。
《英烈傳》,又名為《雲合奇蹤》、《英武傳》,傳為明朝開國元勳郭興之後郭勳所作,意在表彰先祖郭興功績。全書80回,從元順帝荒淫失政起,到朱元璋立國分封止。大體根據史料,也取民間傳說。《英烈傳》插圖,主要有萬曆金陵刊本、萬曆蘇州刊本、明末金陵刊本3種。《英烈傳》明代還有內府抄本,手繪插圖,采用工筆重彩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