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樹火紅,梧桐金黃。
在這容易感懷的秋日,散文集《回望曇華林》編輯完成。
回望因為懷念。回望因為眷戀。回望因為友情。回望因為感恩。回望因為反思。
回望是因為我們受到曇華林的滋養;因為曇華林是我們人生道路的出發地。
我們離別曇華林時還被稱作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爾後,經曆了“而立”、“不惑”、“耳順“等人生之旅的各個驛站,順應自然規律,或抵達或跨越“從心”之境,直麵霜天晚霞,於是,“曇華林”這三個字,自然而然漾起了曇華林人不絕於縷的青春的記憶。
把紛至遝來的青春的記憶編織為一篇篇散文,使破閘而出的青春的激情滲透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用一部散文集讓武昌曇華林的厚重文脈鏈接不斷,讓華師中文係樸實、敬業的傳統得以承繼,正是曇華林裏1949~1964年共15屆中文係學子的共同願望,也是編輯本書的緣起。
於是,呼朋引類,策劃一番,聚齊七位編者,拉開了編書的架勢。
我們約稿、組稿,忙碌之至,辛苦之至,也快樂之至。因為我們邀約的、組織的,是曇華林的緣分。同學約同學,校友尋校友,同學邀老師,老師找老師的老師,滾雪球一般聚成一支寫作隊伍,讓我們十分欣喜地體驗到“緣分就是這樣的:在你不經意間,悄悄地十麵埋伏;當你發現時,原來就在身邊”!
一年來,每收到一份來稿,我們就會增添一份欣喜,仿佛看到作者們不畏寒暑,不辭辛勞,不顧年邁,伏案揮筆的身影和至今未變的文學情懷。
每讀到一篇文章,我們心中都強化著一種遙遠而又親切的夢幻感覺,好像時光倒流,我們又回到了當年學習求知的曇華林,一件件開心的事、煩人的事、有趣的事就在身邊發生;又聞到了從花園山麓樟樹林中吹來,帶著文華樓桂花香甜的風,清新醉人,勾起我們沉睡的記憶和記憶中曾經有過的理想的飛揚和青春的激情。
一年來,一百多篇文章來自曇華林華師中文係前後十五屆學生,來自祖國的天南地北,乃至遠隔重洋的異國他鄉。
一百多位作者捧出了心中幾十年的珍藏,傾訴了當年欲說還休、欲言又止的情感。
我們將收錄的八十餘篇文章分別鑲嵌進《帶露拾花》、《鍾聲樓韻》、《雨絲風片》、《芳林擷趣》、《青春華章》、《學緣師恩》、《同窗留影》、《書齋內外》、《博雅回眸》九個記憶的“相框”,展現一個真實、完整、清晰、鮮活的當年(上個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曇華林。
和所有的曆史一樣,曇華林裏有過輝煌,也有過遺恨;和所有的記憶一樣,我們當年的生活中有過歡樂,也有過憂愁。本書要顯示的是真實的珍貴,真情的溫暖,真誠的美好,真理的光芒。
老師、同學和朋友的積極支持,作者的寫作熱情,是編輯本書的最大動力。
61級一位同學的忘年交,尊師重教,熱愛文學,為向曇華林的文學青春致意而欣然解囊,承擔了《回望曇華林》的印製費用。
石尚文學友特別關注本書的編輯出版,早在書稿編校之初,便奉出長江文藝出版社的書號。
王先霈先生於百忙中披閱二十八萬餘字的書稿,欣然作序,字裏行間盡現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真知灼見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陳東成學友為本書封麵題字,筆走龍蛇,高雅樸茂,秀潤遒美,寄托了他對師長、學友,對曇華林的綿綿心意。
塗光雍學友就方步瀛先生詠曇花詩原韻,為本書賦詩一首,那律詩的優雅音韻和書法的圓活清新,蘊含著朝華夕拾的況味,洋溢著帶露拾花的激情。
短短一年,又是長長一年。一年間,作者與編者之間,書信頻傳,電訊不斷,親密互動。友情推動寫作,寫作加深友情。作者與編者共同追求“更豐富、更真實、更生動、更有趣”的目標,這是本書編輯的一大特點。在此,我們對為本書組稿、出版給予支持、幫助的老師、同學、朋友,以及各位作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願《回望曇華林》這本書成為曇華林人的收藏,當作永久紀念的“備份”。
願你會在這記憶的“相框”中找到你想找的你、我、他。
【王一民】
2012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