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博雅回眸(7)(1 / 3)

朝花夕拾話因緣——回憶我的曇華林歲月

【汪文漢】

據說,曇華林這一街名是從佛語衍化而來。我算不上是個近佛習禪之人,但相信因緣和合,也向往心靈淨化,甚至尊崇如來。何謂如來?“如實道來,故曰如來”。我以為,佛教中的“如來”代表著一種對真理的卓越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向往,是慈悲與智慧相結合的象征。

武昌曇華林對於一些人而言,或許就是他的一段學習時光、一次生活經曆,一份珍貴記憶;但對我而言,曇華林聚集著我幸運成長的因緣,而且影響著我的整個人生。曇華林不是我的出生地,但從求醫、求學到入團、入黨,從拜師、為師到成人、成才,這裏是我修為的場所,是我快樂的家園;這裏是我人生揚帆破浪的起點,更是天賜機緣於我的福地。

歲月已逝去,曆史非如煙。回憶曇華林,我得從60年前的一段因緣談起。60年前,我住在武昌八鋪街讀小學,因患急性盲腸炎而被送進了醫院,這家醫院就是曇華林裏由英國基督教倫敦會開辦的仁濟醫院,後又叫過“聖約瑟醫院”,它是現在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前身。我在這家醫院住院治療期間,由一位姓李的中年男醫生主治我的疾病,這位醫生沒有開刀割去我的盲腸,采用的是一種保守療法就把我的病治好了,而且時至今日沒有複發過。60年前曇華林住院治療的人生經曆,讓我對這位良醫充滿感激之情,也讓我對初識的曇華林刻骨銘心,終生不忘,從此我與曇華林就結下了一種割不斷、忘不掉的因緣。

1952年小學畢業後,我考入了湖北省武昌一中初中部,從此以後,我就連續6年在曇華林度過了自己少不更事而又風華正茂的中學時代。我初中畢業時正值“省武一中”改名為“市十四中”,我的高中學業也是在曇華林裏、鳳凰山下的市十四中校園順利完成的。

我一直為我的母校市十四中而自豪。她源於1903年張之洞創辦的文普通學堂,是湖北省的第一所公立中學。校舍依鳳凰山中段南側而建,東抵螃蟹岬山脊,北臨沙湖,校園寬闊,綠樹成蔭,環境幽靜,氣象雅致。我的母校曆史悠久,辦學特色鮮明,以名師滿堂,人才輩出而享有盛譽,堪稱一所“百年名校”。我的母校市十四中之所以久負盛名,是因為她在百年辦學之中湧現出了一批批像宋教仁、董必武、陳譚秋、胡克實、何功偉、江文等這樣的革命領袖、社會棟梁。

在教師隊伍中有名揚教育界的數學“四大金剛”,著名文學家王任叔(巴人)、著名學者胡國瑞、體育教育家曾子忱、著名國畫家王霞宙、知名音樂家馬絲白以及書法家聞天鈞等;在這裏還培養了不少用心讀書學有所成後來成為學者、作家、院士的校友,如作家嚴文井、黃鋼、金敬邁、科學家李四光、程寶蕖、沈辛蓀,院士胡正寰,著名學者黃侃、張培剛、劉緒貽、郭齊勇等。

我的母校聞名於世,是因為在抗戰時期,國共合作於1938年春國民政府把政治部第三廳設在校園內,領導民眾點燃武漢抗戰熊熊火焰的周恩來、郭沫若的辦公樓作為革命曆史文物仍然保存至今,而且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這裏創作了著名歌曲《在太行山上》。

我的母校市十四中還以愛生如子,精心育才為已任,具有引導學生全麵發展,開展體育活動蔚然成風的優良傳統,並以此矚目全國。

在這樣的名校中學習成長,我一直視之為自己求學時乃至一生中的緣分與福氣。

在曇華林度過的中學時代是我人生中最珍貴的一段自由而又歡樂的歲月。

記得我初中時的班主任是一位叫彭琳的女教師。她有端莊的儀表,高雅的氣質,對我們這些有點淘氣頑皮的初中生親切而又耐心。在我的心目中,她像一位年輕的媽媽,對我們嗬護有加,她甚至邀約我們過江到她漢口的家中做客,像接待好朋友一樣款待我們,讓我們這些毛頭小子一輩子都不忘她對自己的溫馨與盛情。她的言傳身教深深鑴刻入我心中,也影響我一輩子,從此我暗下決心,向她學習,做一名像她一樣令人尊重敬愛的人。

“少年不知愁滋味”,初中階段的我雖然有些懵懂但充滿活力,十分快樂。在一所沒有女生的男中,這是個多麼寬鬆、難得的自由發展的契機嗬!在學校除了上課,同學們把多餘的精力與時間都傾注在操場上。那時初中生時興踢小皮球,我們在操場上奔跑、追逐、打打鬧鬧、無憂無慮。學校夥食特別好,每月隻交7。5元,早餐有油炸黃豆或山東“大紅袍”加鹹菜,每周打兩次牙祭。到了夏天,學校規定必須午睡,午睡起床後,由小組值日生打一大陶罐豆漿分發每個同學一杯,喝完才讓去上課。冬天大雪鋪地,銀裝素裹,我們就結伴去沙湖邊的山崗上捉野兔、逮野雞。……時至晚年,同學聚會時談起這些陳年舊事一個個都眉飛色舞、津津樂道,回味無窮,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