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總導演(上)(2 / 2)

這個會開的是頭暈腦脹,尹昌衡在首位上真是欲哭無淚。尼瑪,這些人能靠譜一些麼?就沒有人從軍事的角度上去分析一下?打不打的過?孫子兵法都白讀了?“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忘記了?

胡景伊在內等候了一個多時辰前後,看上去很鎮定的喝茶沉思。聽到腳步聲進來,也沒有動一下的意思。丫鬟要給胡景伊的茶杯兌水,尹昌衡見了抬手攔住,接過茶壺上前,輕手輕腳的給茶杯兌了熱水。胡景伊抬眼看他一下,沒有說話,繼續沉思。

尹昌衡退下兩步,心裏的煩躁在老師的鎮定麵前淡去。茶壺交給丫鬟送出去,這才小心翼翼的在邊上坐下,滿懷期待的等候。

“碩權,不瞞你說,為師與方扶國麾下之首席幕僚李慕言乃是八拜之交。”胡景伊開口說話,尹昌衡聽了嘴巴有點合不上。但聞老師繼續道:“前番購入的槍械,都是我那拜兄從中斡旋的結果。我那拜兄是師爺出身,人脈及廣,深的方扶國信任。”

“老師的意思?”尹昌衡等了這麼久,等來的是這麼一個模糊的東西。多少有點不解,當然對這個沒有什麼功利心的老師,尹昌衡是不會懷疑的。

“方扶國野心勃勃,既然占了重慶,就不會這麼簡單的離開。當下之急,一者要盡快拿出一個處理方案來,然後通電全國,堵上方扶國的嘴。二者保持冷靜克製的態度,千萬不要被外麵那些人所鼓動,稀裏糊塗的開戰。三者,為師決定親自走一趟武昌,去見見拜兄,爭取此事能和平解決。四者,加緊備戰,多派眼線,盯死重慶。五者,盤查內部,防止內奸。重慶幾乎不戰而下,沒有內應是不可能的。”

一二三四五,胡景伊這才叫全麵的分析,冷靜的判斷。尹昌衡可謂拜服。

“當務之急,不可輕開戰端。國防軍不是清軍,方扶國出道以來,未嚐一敗。為師曾仔細研究過此人的發家之道,方知此人之目光遠大,心思縝密,所作所為,多年之後方顯其效果。再觀其所部,軍官多為其一手調教出來的學生,裝備更勝北洋軍一籌。麾下有蔣百裏、張潤農、徐固卿、李小川、林淮川,這幾位哪一個不是成名多年的豪傑?其中蔣百裏更是日本陸士三期之頭名,天皇賜刀,榮光一生。自三期之後,中日學生不再同班學習,蓋因此而起。能夠把這些人聚在一起,此人在軍事上的能力,應該在這些人之上。”胡景伊說到這裏,尹昌衡已經是滿頭冷汗了。

“老師,不如……。”尹昌衡還是夠狠的,做了個動作。

胡景伊苦笑搖頭:“不可,不可。即便將重慶那邊全賣了,也未必能讓方扶國退兵。反倒內部先亂了,此舉不妥。”

尹昌衡這才作罷,師徒二人一番密談之後,胡景伊還是沒能去武昌,而是給李慕言去電一封,希望能代為斡旋之類的話說了一通。再者,決定改組川軍,由胡景伊出任川軍總指揮。再三推辭之後,胡景伊表示接受。不過又稱:“且待我親自去一趟重慶,看看方扶國之底線再說。”

對此,尹昌衡感激不已,覺得老師真是太偉大了,太無私了。

密談之後,尹昌衡再次開會,宣布決定。首先通電全國,譴責國防軍破壞和平的行為,呼籲各方聲討。通電南京,懇請代為出麵周旋,畢竟四川也是臨時政府麾下的一份子。(雖然現在一兵一卒都沒出川,好歹麵子上是喊了很多支持北伐的口號。)其次,緊急備戰,預防國防軍西進,原重慶下屬各部,緊急向成都靠攏。最後,派人去重慶,與國防軍談判。這個談判代表是誰呢?

最後這一條,又開始吵了。沒人願意去!胡景伊勸退滇軍的教訓,大家都沒忘記哈。

關鍵時刻,還是胡景伊不緊不慢的從側門進來,雲淡風輕的對眾人道:“還是胡某走一趟吧?”這一刻,胡景伊的形象無比高大!

蕪湖,總導演方大帥稱病之後,全國人民都表達了關注。上海的吵架三方,都發來了慰問電報。北京的袁世凱、南京的孫,都來電慰問。不過這兩位都比較給麵子,都沒提重慶的事情,就當沒發生過一下。

私下裏呢?南下的火車上,袁世凱的全權代表徐世昌,就快到蚌埠了。打仗歸打仗,津浦線沒人敢搞破壞就是了。南京方麵,孫之全權代表蔡元培,再赴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