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民國淮安文學:走出諾貝爾獎女得主和中國的果戈裏(4)(1 / 2)

吳強成了蒲風主持的“新詩歌會”和葉紫、陳企霞主持的“無名文藝社”成員。1933年2月,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任滬西正風中學小組組長,從此開始了他的革命文學生涯。1935年9月,吳強在陳望道主辦的《太白》雜誌發表短篇處女作小說《電報杆》,同年以短篇小說《苦臉》獲《大晚報》征文獎。

兩年後,他考取了無錫省立教育學院民眾教育係。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掀起“一二·九運動”。吳強在校鼓動學生響應,結果被校方除名。這樣,在1936年初,他離開江蘇,進入了河南大學的校門。

這時,父親對屢闖紕漏又不聽話的兒子大傷腦筋,不肯再寄錢給他。吳強便兼任一家小學的校長和《河南晚報》副刊編輯,用所得收入來養活自己。他以吳薔、葉如桐等筆名在上海《大公報》和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上頻頻發表反映抗日戰爭生活的短篇小說《激流下》、散文《夜行》等。1937年,吳強與王闌西、姚雪垠一起創辦抗日救亡刊物《風雨周刊》,從而把自己的文學生涯與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建設事業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抗日戰爭爆發後,吳強投筆從戎。1938年8月15日,他在皖南涇縣雲嶺村參加了新四軍,第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新四軍政治部宣教部幹事、科長,蘇中第二分區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此間,寫下了獨幕劇《一條戰線》、《激變》、《皖南一家》等十多部作品,創作了《葉家集》、《小馬投軍》等中短篇小說。

愛情之花盛開

在寫《皖南一家》時,由一個從武漢參軍的女大學生尹卜甄為他謄寫稿子。尹卜甄是個性情中人,她邊謄稿邊為劇中人物的遭遇而落淚。她漸漸地愛上這位才華橫溢的軍中才子。

但吳強不敢。因為他家中還有孟氏。還是在他從淮安中學退學回來,為拴住他的野性,家裏人便逼他和當地一位孟姓姑娘成婚。他不肯,最後,在祖母以死相逼下,他與孟氏結了婚。婚後三天,他就離家去了上海。

好在蘇中二分區與蘇北的漣水並不遠,且都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組織上知道了吳強與尹卜甄的愛情,很是支持。組織上通過漣水縣委做通了孟氏的工作,平靜地解除了他們的包辦婚姻。這樣,吳強與尹卜甄結為革命的夫婦。

硝煙中的《紅日》

解放戰爭時期,吳強已是蘇中軍區政治部副部長,華東野戰軍六縱宣教部部長。六縱司令就王必成,是與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血戰漣水和孟良崮的我軍指揮員。作為六縱的一員,吳強經曆了六縱參加的第二次漣水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著名戰役。

1947年5月17日,在孟良崮戰役勝利結束的第二天上午,吳強在駐地的村口,親眼目睹了張靈甫的屍體躺在一塊門板上被解放軍戰士從山上抬下來的情景。回想漣水血戰撤退山東,再到徹底殲滅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師,他萌生了要寫一部長篇小說的念頭。從漣水到孟良崮,他曾記過好幾本日記,並搜集到了國民黨七十四師《士兵報》,但在夜渡朐河中丟失一空。好在材料丟了,印象還在,他走也想,坐也思,就連夢中也在思考,每想起一個情節,就記錄下來,一遇到機會,就采訪戰鬥的當事人……

1949年7月,部隊進駐廈門,他已是韋國清為司令員的第十兵團的宣教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他任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

1952年,他由任華東軍區委員會文化部藝術處副處長開始,漸漸轉業到了地方,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中共上海文藝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等職,195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戲劇家協會。曆任華東文聯黨組成員,作協上海分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第一、二、三、四、五、六屆上海市政協委員,一、五、六屆上海市政協常委。這期間,吳強經過長期的藝術構思,完成了八萬餘字的《紅日》故事梗概和人物簡表。1956年春,他帶著《紅日》故事梗概和一大皮箱資料住進南京軍區招待所,開始了巨著《紅日》的創作。他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不完成6000字的任務不上床,每天抽兩三包煙,錯過就餐時間就以餅幹充饑。很快,他兩鬢生出了白發,滿臉憔悴不堪。初稿完成的當天,吳強身上已沒有了一絲力氣,他隻得住進了醫院輸液。半個月之後,身體稍稍複元,他又提著皮箱來到了杭州的一個招待所寫第二稿,每天的工作量仍不變,再幹了四個月,才圓滿地畫上了句號。到1956年底,他的體重由動筆前的74公斤,下降到5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