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①

張溥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②,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③,請於當道④,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⑤,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⑥。嗚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誌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⑦,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⑧!獨五人之皦皦⑨,何也?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⑩。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資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

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撲之。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嗬,則噪而相逐,中丞匿於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陽陽,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屍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複有株治。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贈諡美顯,榮於身後;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誌士之悲哉?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注釋】①五人者:明代天啟(熹宗朱由校年號)年間,由於大宦官魏忠賢的專權,朝政極為腐敗。宦官們的倒行逆施,不僅引起了以江南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東林黨人的反對,也激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當時在江蘇的魏忠賢的黨羽、巡撫毛一鷺,為了討好主子,密報吳縣人周順昌有不滿情緒,於是派兵逮捕。吳地人民不服,堅決反抗,並當場打死了一名旗尉。事後朝廷對此嚴加追究,市民領袖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五人,為了保護人民群眾,挺身而出,並英勇就義了。作者在這篇文章中,通過對這一事件的記述,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蘇州市民與閹黨的英勇鬥爭,充分肯定了在這場鬥爭中五位烈土“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壯烈情懷和豪邁氣概,強調匹夫之死“有重於社稷”的愛國精神;而對那些隻顧一己之私利的封建士大夫的“辱身賤行”,痛加撻伐,從而表現了作者的民主思想。文章語言質樸而感情激蕩,用夾敘夾議的手法,敘述了五人“談笑以死”、“意氣陽陽”的情景,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②蓼(liǎo了)洲周公:周順昌,字景文,號蓼洲,明末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人。他是明神宗萬曆年間進士,明熹宗時任吏部郎中,後辭官歸家,因斥責魏忠賢而被捕,死在獄中。③郡:指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賢士大夫:指有地位有聲望的做過官的人。④當道:掌握政權的人。這裏是指朝廷。⑤除:收拾,清理。魏閹(yān淹):指魏忠賢。閹是對太監的貶稱。魏忠賢在明熹宗時為秉筆太監,兼管皇帝的特務機關東廠,專權獨斷,勢傾朝野。廢祠:指被廢除了的生祠。魏忠賢當權時,他的一些黨羽紛紛在全國各地為他建立生祠(給活人修建的祠廟),魏忠賢垮台後,他的生祠也都成了廢祠。⑥旌(激nɡ精):這裏用作表彰的意思。⑦湮(yān因)沒:即埋沒。⑧草野:指處在草野之間,即民間。無聞:沒有名聲,即不為人所知。⑨皦皦(jiǎo皎):皎潔明亮的樣子。⑩丁卯:明熹宗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周順昌被捕之事,發生在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這裏當係作者誤記。望:陰曆每月十五日。吾社:指複社。行:行為。先:先導,引申為榜樣。緹騎(tí—jì題記):古代皇帝出行,侍從騎馬在駕前先導,因其服桔紅色絲織品衣服,故稱“緹騎”,後用來逮捕犯人。這裏指明代專事偵捕人犯的吏役。抶(chì赤):鞭打。撲:傾倒。中丞:官名,即都察院的副都禦史,掌管接受公卿的章奏,以及薦舉、彈劾官員的事。撫:擔任巡撫。巡撫,官名,是州郡地方的最高長官之一。這裏指毛一鷺。明代巡撫一般都帶副都禦史銜。吳:指蘇州。匿(nì逆):躲藏。溷(hùn混)藩:廁所內。藩,籬笆。按誅:依照法律斬殺。傫(lěi壘)然:重迭相連的樣子。陽陽:揚揚,昂然自若。詈(lì力):罵。脰(dòu豆):頸項,這裏代指頭。函:匣子。這裏用作動詞,即裝在匣子裏。縉紳:指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縉是紅色的絲織品,紳是衣帶,都是古代官員的服飾。編伍:古時的居民組織,五家編為一伍。這裏指平民。犧牲的五人都是平民出身:顏佩韋,商人的兒子;楊念如,賣衣服的商人;馬傑,市民;沈揚,牙行的中人;周文元,周順昌的轎夫。曷(hé何)故:何故,什麼緣故。矯詔:假托皇帝的詔令。鉤黨:相互牽連為同黨。株治:株連懲辦。株連是說因一人之罪而牽連許多人,好象樹木的根株的牽連一樣。逡(qūn)巡:有所顧慮而不敢繼續進行。非常之謀:指弑君篡位的陰謀。聖人:封建社會中對皇帝的尊稱。這裏指崇禎皇帝。投繯(huán環)道路:行經途中上吊自殺而死。繯是繩索的套子,投繯即自縊。崇禎皇帝即位的當年,就開始鎮壓閹黨,逮捕魏忠賢,貶謫鳳陽(今安徽省鳳陽縣)看守皇陵。行至今河北省阜城縣,畏罪自縊而死。高爵顯位:指官高位顯的人。剪發:出家做和尚。杜門:閉門不出。辱人賤行:可恥的人品,卑賤的行為。暴(pù曝):顯露。諡(侍示):死後追贈的稱號。加其土封:在他們的墳上添土。土封是墳墓。百世之遇:百年難逢的機會。扼腕:用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腕,表示惋惜、奮激的感情。社稷: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古代帝王和諸侯都要祭祀社稷,這裏代指國家。冏(jiǒnɡ窘)卿:官名,即太仆寺卿。因之吳公:吳默,字因之。太史:明代稱翰林為太史。文起文公:文震孟,字文起。孟長姚公:姚希孟,字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