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結集算是我長期從事新聞、紀檢、監察等項工作的副產品。也就是說,它是我在工作之餘、退休之後把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抒寫出來,而拾得的一些文字。收入這個集子的大都是雜文、時評、雜談、隨筆類文章。
由於與我所從事的工作的關係,或者說一種使命感、責任感的驅使,本書尤以為"清風"呐喊的篇什多些,故而我把書名取為《呼喚清風》,也表達了本書的傾情關注,寄托了筆者的真誠願望。
全書分為三輯,共99篇。第一輯"清風篇",以反腐倡廉為主題,勁吹清正廉潔之風的雜文、時評。第二輯"隨想篇",多為貼近社會、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有感而發、不妨一說的雜談、隨感。第三輯"拾貝篇",則為雜文、隨筆、散文及數篇初涉文學的萌芽之作。上述近百文中,除個別篇外,均發表於中央、省、市報刊。
關於雜文,《新知識詞典》的釋義是:"雜文,即文藝性論文。它的範圍很廣泛,一般包括雜感、小品文、隨感錄、隨筆、短評等等。因此,它是散文中最主要的樣式。"我喜歡看雜文,也愛好寫雜文。古人雲"文章合為時而著",雜文這一文學體裁正好適於"為時而著",宜於直抒胸臆,暢所欲言,宜於不平則鳴,有感而發。從雜文的寫作中,我有了一種感覺,今天的雜文不能僅是匕首、投槍,更應該是警鍾、號角。雜文概莫能外要肩負唱響主旋律的責任,做到抨擊陰暗麵與歌頌光明麵不偏廢,既鞭撻假惡醜,又歌頌真善美,既針砭不良時弊,又弘揚正氣新風,為時代、為人民鼓與呼。
寫了一些自稱的雜文,雖說其中有不少篇仍不盡如人意,卻讓我切實體會和認識到雜文的特征,這就是:夾敘夾議,就事論理,尖銳潑辣,短小精悍。在我的心目中,一篇優秀的雜文,應是思想性、戰鬥性、政論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今後,我當以此作為自己的追求。這裏要提及的是,本書之所以收入若幹篇發表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包括雜談、評論等,其用意在於借此追尋自己與文學寫作結緣的初始。最早的一文《重視對文藝作品的推薦工作》,發表於省文聯主辦的1956年8月號《園地》(係省文聯剛創刊的文學月刊,8月號為第二期,亦即《福建文學》的前身)上。那時我在省監察廳工作,是一位20歲的愛好文學的青年,稿件寫好直接寄給郭風先生(時為《園地》副主編),沒想到很快就被采用了。這給予我不可名狀的激勵,增添了對文學寫作的興趣。可以這樣說,此文的刊出,好似為我開啟了一扇通向文學寫作的大門,就是從此時起,我開始涉足文學寫作的嚐試。這件往事也在我的一生中留下難忘的記憶。其中,有的作品似嫌其"舊",然而它卻留下曆史的痕跡,有時代的色彩和印記,值得回味。我不是作家,出書本來與我無緣。隻是在文友的熱心鼓勵下,筆者始鬥膽獻醜。在這裏,還要感謝莆田市雜文學會為本書的出版給力,付出的辛勞。至於《呼喚清風》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尚有真情實感,有可讀性,還是開卷無益,是一堆食之無味的文字,有待讀者評說了。
讓我感動的是,出版社的編輯對本書審稿後曾寫下一段評語:"文中針對許多官場惡俗進行批判,在情在理,引用許多真實材料來證實自己的觀點,足見作者對世風清廉的呼喚,對真善美的讚揚。發自肺腑,情真意切。"這對於我,是意想不到的鼓舞與鞭策,遂在《後記》中記之。謹以此書獻給親愛的讀者。
2012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