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真火煉出鳳與凰:朱德與康克清(5)(1 / 3)

“對的。”毛澤東點點頭,“到東固去,那裏是獨立二、四團建立的遊擊區,條件比較好。”

部隊又出發了。康克清和遊擊隊員們抬著毛澤覃和其他的傷員,經過幾天的山路到達吉安縣的東固。

東固,是個山高林密、崖陡穀深的山區,縱橫數十裏,前有九寸嶺,後有大烏山,左有銅源嶺,右有養軍山。來到這裏,遊擊隊員們把毛澤覃等傷員送進醫院,就參加了紅四軍和紅二、四軍團的會師大會。會上,康克清聽到了毛澤東、朱德的講話。一個湖南口音,一個四川口音,講大柏地的勝利,講武裝鬥爭,講中國革命必將取得最後勝利。

會後,傳來了一個令康克清十分興奮的消息,萬(安)泰(和)遊擊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編入紅四軍,一部分回萬安、泰和去打遊擊,而她是編入紅四軍的,正式到了譚震林領導的工農運動委員會。

夜裏,康克清沒有睡好覺,她不止一次在心裏對自己說:我也成為一名正式的紅軍戰士了!我也成為一名正式的紅軍戰士了!

說是緣,難畫全

閩西的3月,早來的春天,塗染出一幅秀麗的畫麵。山上,新茶葉翠,杜鵑綻紅;地裏,水田如鏡,秧苗青青。地處閩西的汀州城,大街小巷裏撒滿了和煦的陽光。穿城而過的汀江水,清澈碧亮,吟唱歡快的小曲。

康克清邁著輕捷有力的腳步,走在汀州城的街道上,心裏充滿了勝利的喜悅。她在東固編入紅四軍後,就隨部隊向閩西進軍,翻過峰穀縱橫、山高林密的武夷山,逼近汀州城。駐守這裏的,是國民黨福建省防第二混成旅旅長郭鳳鳴。這個土著軍閥,把全部人馬集中到城南15裏的長嶺寨上,企圖憑借險要地勢,扼守進城必經之道,阻止紅軍到來。

她還記得那天的戰鬥。十分驕橫的郭鳳鳴,把他兩個團的主力布置於梁屋頭、河龍頭的有利地形上,擺出不可一世的樣子。毛澤東和朱德將紅軍分成3路,向長嶺寨發起攻擊。朱德率二十八團、三十一團由左右兩路主攻,毛澤東率軍部和特務營斷敵後路。戰鬥打響不久,紅軍首先搶占了漆頭腦高地,接著打敗郭鳳鳴的半個團,衝上主峰及左右兩側高地。郭鳳鳴固守頑抗,慌忙分兵殺來。朱德手提駁殼槍,沉著指揮紅軍乘勝發起反衝鋒,擊潰敵人兩次反撲。郭鳳鳴大勢已去,在逃跑中被擊斃。紅軍勝利進駐汀州城。

康克清走著,回想她參加紅軍後第一次直接參加的戰鬥,喜悅的大眼睛不停地掃視大街兩旁。一家挨一家的商店大門前,搭著鑲有藍邊的白布棚,貼著紅紅綠綠的商標、廣告,店裏擺著各種各樣的商品。許多商品,她過去沒有見過,也不認識,即使那些女孩子穿的衣服,她也沒有興趣。她很喜愛自己身上穿的嶄新藍布軍衣。這是打下汀州後才發的。

郭鳳鳴盤踞汀州時,在城裏有兩座日本式的小型兵工廠,專門生產他的部隊需要的武器;還有一座擁有新式縫紉機的被服廠,專給他的部隊做軍裝。

紅軍進城後,接收了這兩座兵工廠和被服廠。在被服廠裏組織了工會,建立起兩班製的上班製度,每班8小時,給紅軍趕做軍衣。這種軍衣的顏色是灰藍的,每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頂綴有紅星的軍帽。康克清領到了一套這樣的軍衣,還有一個挎包。剛成為紅軍戰士,就領到了軍衣,她很高興,聽說朱軍長、毛委員也是第一次得到這麼齊全的裝備哩!

大街上,人們來來往往,有剛剛獲得解放的人民群眾,也有紅軍戰士。他們或者一個一個分散走在群眾中,或者排成隊,一色的新衣新帽,整齊劃一,精神抖擻,很是威武。這和在井岡山上及贛南的群山之中,有多麼大的區別啊!人民群眾看到紅軍戰士,投來的都是敬慕和驚奇的目光。這是因為紅軍打敗了郭鳳鳴。進城那天,數以千計的群眾擁上街頭,紛紛說著:

“快來看呀,郭胖子吃紅軍的‘紅子’了!”

當他們看到郭鳳鳴的屍體時,不停地高呼:

“把郭鳳鳴的頭割下來掛在城頭上示眾7天!”

“郭胖子你也有今天!”

歡騰雀躍的景象,令人久久難忘,再加上紅軍把沒收的財產分給了群眾,所以得到了歡迎和擁護。

從人民群眾的情緒裏,康克清又一次感到作為一個紅軍戰士的自豪和光榮,從而更加堅定了做好宣傳工作的決心。

她今天很滿意。在大街小巷裏,她向群眾宣講紅四軍的布告,講解共產黨和紅軍的政策。她看到,群眾逐漸了解了紅軍,一些原先跑到外麵去躲風的人回來了。好多人還走過來,主動告訴她哪家是財主,叫什麼名字,有什麼罪惡。是啊,這裏的不少窮人,和她的家裏一樣,最容易接受革命的道理。受封建勢力壓榨幾千年的中國人民,確實如同幹柴一般,隻要用革命的火種一點燃,就會熊熊地燒起來,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燎原之火。

她摸摸自己新軍裝的口袋裏,有3塊光洋,沉甸甸的。對於一個加入紅軍不久的姑娘來說,這是個很大的數字,長這麼大以來,還沒有一次得到過這麼多的錢呢!進入汀州後剛發給她的時候,她真不知道這些錢應該怎麼花。就是現在,走在平生見到的第一個大城市裏,麵對眾多的物品,她仍是難以確定買點什麼。毛委員、朱軍長、賀子珍、曾誌發的錢也和士兵一樣多,他們是怎樣花的呢?她心裏想。

還是留著以後需要的時候再用吧,她在心裏對自己說。

日頭斜照,陽光從西邊射過來,暖洋洋的。康克清轉過一條街,加快了腳步,朝“辛耕別墅”走去。她所在的工農運動委員會,就設在那裏,毛澤東、朱德、賀子珍、曾誌等也住在那個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