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常春(1 / 2)

等從客棧返回驛館,胡大人上門拜訪,開始一番寒暄、嘉獎,不外宋陽為國立功,先救全城百姓、後奮勇殺敵,功勳彪炳朝廷定會重獎雲雲,說過了前麵的功勞,胡大人麵帶笑容,不著痕跡道:“尤其難得的,宋先生甘冒奇險,從燕賊手中搶來了澇疫毒源獻於朝廷,這才是真正的不世奇功。”

出乎意料的,宋陽並沒有出言反駁,他對“毒源獻於朝廷”的說辭,全沒有任何反應。

當場翻臉、氣極而笑、搖頭否認……在登門之前,胡大人想過種種宋陽可能會有的表現,無論怎樣他都有應對之詞,獨獨沒想到對方會“全無反應”。

一時間胡大人有些不知說什麼才好,屋裏的氣氛略顯尷尬。

片刻後,胡大人還是摒棄了那些虛誇說辭,緩緩開口:“邊關戰事,來得太突兀也太嚴重,朝上會落實、核查每一個細節,沒有什麼事能瞞過去,那個毒源……那具亡人屍身也不例外。”

“那具屍身的重要之處所有人都明白,不用我再囉嗦,是天子勢在必得之物……瞞不過、留不住,與其拖延著,還不如表現得主動些,主動獻上去吧。老夫用這條老命擔保,一定為你請功。”胡大人停頓了片刻,繼續道:“何況,這具屍首,燕國一定會想辦法再奪回去,憑著一己之力絕保不住它,你要強留,反倒會惹禍上身。”

胡大人歎了口氣,語氣沉沉:“我知道,亡人當是你的親屬,可天大事情也擋不住四個字:國事為重。還請放寬胸懷,既然是親人,他見你有了一份錦繡前程,必會含笑九泉。”

宋陽轉過頭,靜靜望向胡大人,半晌之後淡然說了句:“道理我懂的,多謝大人。”

胡大人也不再贅言,又寬慰幾句、囑咐宋陽好好休息、安心養傷,就此告辭。隨後的七天,由左丞相親自出麵,托請城內高僧在尤太醫落葬之處高搭法台、大辦法事,日夜不停超度亡魂。

而這七天裏,軍情往來、紅城軍戍守中忙得亂成一團,疏導百姓、囤儲輜重、整備軍伍,隨時準備應付燕騎入侵,甚至都來不及去“收拾整理”前麵的折橋關,紅城暫時就成了南理的拒北第一關。但大燕那邊全無任何動靜,奪山營被摧毀之後,其餘六座大營也僅僅是加強了戒備,並未集結、更沒有出兵的跡象。

任小捕好像還有要事在身,在宋陽返城後,她隻再待了一天,就急匆匆啟程返京了。

等到第八天頭上,燕國忽然以飛雀傳書,總算給了南理一個說法:燕境內突顯前朝逆匪,不久前襲擊邊關奪山營,後逃往南理方向,著南理小心提防,事出緊急不及派遣使節,日後當補以國書。

這個說辭其實也在意料之中,燕國雖然遠勝南理,但它有它的禍患,真要傾力南侵多半惹來惡果……至少從這份雀書上來看,燕國的態度已經很明白了,此事到此為止。當然,無論是左丞相還是紅城城守,誰都沒傻到就完全信了對方、就此撤去防備,他們該怎麼加緊防禦就接著怎麼做。

又過了幾天,鳳凰城中也有旨意傳來,自紅城城守之下,各班校尉都有封賞,不過對此役中功勞最大的宋陽卻隻字未提……嘉獎之後,聖旨中還另外提到一件事:南理奇士準備啟程,繼續赴擂一品。打了一仗但並未正式宣戰,兩國之間的臉皮都還留著,前麵訂好的事情,後麵還要繼續去做。

日前那場雨水中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已隨陰霾散去,連痕跡都剩不下多少了,也沒誰打算再去追究……隻是燕國那些了解自家皇帝為人的重臣都明白,暫時放一放罷了、這件事景泰絕不會善罷甘休;同樣,任小捕、顧昭君這幾個清楚宋陽心性的人也敢用自己的腦袋打賭:對宋陽而言,距離“了斷”還早得很。

使節團準備再度啟程,而胡大人又來到了宋陽的房間,進門後笑道:“聖上還有一道密旨給你,要老夫代為宣讀,宋陽,接旨吧。”

聖旨駢四儷六,辭藻繁華,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張嘉獎狀,對宋陽於此役中諸多功勳一一褒獎,除了豐厚賞賜之外,還賜下了一個官職:常春尉。

聖旨宣讀完畢,胡大人親手扶起宋陽,笑著說道:“聖上以密旨嘉獎於你,這其中可含了一份愛才之心,恭喜宋先生。”宋陽還要以奇士身份出使大燕,要是大肆封賞,讓天下皆知他破澇疫、毀燕軍、奪毒源,他也就別想再從大燕返回南理了。

現在的宋陽看上去,已經和平時沒多少區別了,眉宇間的漠然散去,目光又複昂然,臉上的傷也收了口開始愈合,點頭笑道:“還要請教丞相,常春尉是個什麼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