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七章 飯桶(1 / 2)

宋陽笑:“富國強民啊,簡單的很,隻要南理多出幾個天才,就成了。”

司馬大人當即翻臉,險險就要拍桌子喝罵,幸虧劉太守手快,伸臂攔住了他。

宋陽假裝沒看到,慢聲慢語地繼續向下說:“天才是什麼樣的人?古時有人製造了鐵犁,讓農家事半功倍;有人想到了馬鐙,讓騎兵馳騁疆場;有人發明了鋸子,讓工家得以精工細做。這些人都統統是天才。能以一己之力改變天下,讓生產變得簡單高效、讓兵馬變得強壯可怕,這樣的人就是天才,南理要是多出些天才,又何愁不興旺……可是天才從何而來?”

“單以鐵匠而論吧,一千個好匠人在做活的時候,至少會有一百個人會花費心思,追求省力、高效且不失精巧的辦法;一百個這樣的辦法裏,也許有十個是可行的;十個可行的法子可以互相彌補、彼此融合,最後精煉出的,或許就是當年的馬鐙、鐵犁。我說的數字比例不用計較,隻消明白道理就好:天才不是從土裏長出來的,而是由人才而來。隻有人才足夠多,才有望“催生”出天才。想要天才,非得有大把人才不可……人才又是什麼?”

“或文韜、或武略、或冶煉、或藥石、或星卜……諸多學科中至少精通一樣,能發揮所長為國效力,才算得人才。人才又從何而來?”

“人才自百姓中來。現在南理百姓中,十人中一人識字;十個識字之人中一人有幸得到專門培養;十個得到專業培養的人裏或能出一位人才。不過,若是國內百姓人人識字、人人懂得數術、人人都有機會讀得到、看得懂先賢著述,那我南理會出多少人才?”

宋陽忽然把話鋒一轉:“天地奧妙無窮無盡,宋陽有幸悟出其一:質變是由量變而來。這便是天大的道理了!讀書的人多了,才會有人才不停湧現;人才多了,方有望現出天才。我說的讀書,不單是經綸文章,而是文、武、軍、醫等諸科學問,綜合教育。”

司馬大人臉上的怒氣不知何時已經消散無形,換而皺眉凝思,特別在聽到“質變是由量變而來”的說法後,目光明顯亮了起來。

而宋陽的聲音不停:“想要富國強民、想要傑出天才、想要無數人才?唯有一個辦法:辦學、開啟民智。由朝廷興辦學堂,變私塾為公學。”

說到這裏,宋陽突然收聲,沉默了片刻後伸手向台上諸多城吏一一指點,出口不敬:“如今南理,指不上你、指不上你、指不上你,”說著,又伸手指向台下:“指望不上你們、也指望不上我!所有大人、成人統統指望不上!人人都為稻粱謀,即便學堂免費,你們誰還有那份精力、那份心思去讀書?何況心智成形,再去讀書也未見得會有什麼效果。想要富國強民,你我皆無用,唯有……娃娃!今日此間少年,才是明日南理雄於天下的希望所在!”

公費辦學,義務教育、諸科兼修,等到了一定年紀再擇優錄取,由國家資助繼續深造。從現在的國家選拔人才變成未來的國家培養人才。這是任何一個“千年之後”的人都有的認知,宋陽自然也不例外,侃侃而談……

“歸根結底,隻有三個字:少年強!”大致說過辦學的模式、廣設公費學堂的好處,最後宋陽朗聲念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中土,則國勝於中土,少年雄於天下,則國雄於天下。”

“少年中國說”中的警句,梁啟超先生的名言,前一世裏被宋陽奉若經典、倒背如流,雖然這一段鏘鏘之言中的“獨立、自由”不是這一世的常用詞,但是宋陽不舍得改動。但原著中的“歐洲、地球”實在不改不行,被他變成了“中土、天下”。

言辭精煉,道理也不用再去解釋。南理羸弱,朝夕之間不可能突然崛起,想要強盛起來就非得重視國家的未來、重視少年不可。

任小捕嘴硬,口中一直說著要“秉公行事”,心裏早就給宋陽發了“通行證”了,加之宋陽說的也的確不錯,當即喜滋滋地說道:“好個“質變有量變而來”,好個“少年勝於中土則國勝於中土”,過了!”

這時候台上落座的青陽司馬忽然站起來:“且慢!”話一出口,司馬大人猛地省起自己這是在叱喝公主,忙不迭躬身施禮,語無倫次地解釋:“下官並非、並非……請公主恕罪……下官不是不許宋、宋先生過選,隻是要請宋先生留步,老朽還有一事請教。”

宋陽對老先生毫不反感,微笑著行了個禮:“大人何事垂詢?”

“一番少年強國之說震耳發聵。剛剛先生還說過,自天地中悟出了“修身自省”……老朽忍住不想要請教先生的修身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