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角增加,目標是那些盾車!”
明軍使用75步兵支援炮技術含量上比起二戰時期德國、日本使用的步兵炮自然要差了一些,不僅威力,而且射程近,但是放在這個時代中,絕對就是無敵的殺器。
火炮出現技術演進之後,就立即成為了塑造陸地戰爭的重要元素,雖機槍的作用也非常大,但真正讓地麵戰爭的戰術和形態發生變化的,還是越來越密集、威力越來越大的火炮。
在白明修深受穿越前的PLA戰術的影響下,大明複國軍也顯然走上了一條大炮兵之路。強調火力密度,強調步炮協同,強調炮兵的機動能力,可以大明複國軍的炮兵一定程度上來才是大明複國軍的精華所在。
一發發炮彈劃出曲線,直接越過了低矮的盾車,直接砸在了盾車的後麵。明軍炮兵們炮術雖然神準,但也不至於能夠恰巧落在盾車的正後方,可是隻要打在什麼地方,爆炸造成的波及,也足以非常好地殺傷躲在盾車後麵清軍士兵。
盾車這個科技樹,在明朝的士氣比較昌盛,但後來清代之後就不發展了,顯然人們是有了認知,知道這東西發展下去也隻不過是一條死路。可輪到現在的清軍,他們是絕望的,想要用一切可以用的辦法,來抵擋強大的明軍。所以發展出現在這種盾車,是理性的。
隻是,清軍對於明軍的戰術還是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其實正常的戰爭中,雙方的科技水平不會差距這麼巨大,而且相互的往來,乃至俘虜的拷問、人員的叛逃,都會讓雙方了解足夠多的情報。可這場已經打了快兩年的明清戰爭中,清軍根本沒有取得一場針對大明複國軍的勝利,連局部的戰勝都沒有。加上明軍建設上的高組織度,更使得清軍不可能輕易地將明軍官兵策反。
在明軍火炮的掩護之下,步兵們開始發動衝鋒,戰鬥很快就結束了,洛讬派出的寄予厚望的迎擊軍隊,幹淨利索地就被解決掉了。
而這時候,洛讬在大沽口的要塞中,是看不到了。
城頭的炮火實在太過猛烈,洛讬不得不從城頭轉進到要塞之中。大沽口要塞的當麵,是十二艘大明複國軍海軍的主力戰艦,幾百門火炮的狂轟濫炸。
最可怕的還是東海號的40毫米巨炮,雖然技術水平比較老,隻是相當於甲午戰爭時期的那種火炮,但是這大炮的威力,足以撼動任何要塞了。
“明軍怎麼會有這麼多炮,還這麼厲害!”洛讬感受著自己在要塞中的震動,不斷看到要塞中的各種建築因為被炮擊波及而倒塌,要塞中到處都是驚慌的清軍,如果不是他手下的親兵進行彈壓,恐怕就有士兵打開城門逃出去了。
大沽口的要塞就是一片必死之地!
“沒法打,沒法打!”曾經跟明軍和農民軍打過好多仗的老兵和軍官們都是麵色慘白,他們大多隻是聽過大明複國軍是何等厲害,而真正在麵對這個敵人的時候,卻發現敵人的威猛遠超他們的想象了。
海上這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