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白明修已經掌握了多脹式蒸汽機,所以白明修有意在恰當的時候更新自己手中風帆戰艦。另外,由於南明各大兵工廠已經基本放棄生產滑膛的青銅拿破侖炮,轉而生產以阿姆斯特朗炮為基礎開發的新式後裝線膛炮,加上南明在煉鋼技術上也有了許多突破,佛山鋼鐵廠已經足以生產合用的炮鋼,跟後世采用特殊配方的炮鋼雖然沒法比,但是製造阿姆斯特朗炮水平的火炮自然是沒有問題。
不過南方兵工廠生產火炮的首先滿足對象還是陸軍,畢竟在海上大明複國軍海軍遇到的挑戰遠比陸軍得多,海軍現在用的各種老式滑膛火炮也算是不錯了。
倒是這一次白明修出擊,專門選用了兩艘已經完成新武器的換裝的勇進級護衛艦。改裝後的勇進級火炮數量減少了,一共有4門火炮,其中海軍當家的155艦炮共四門,左右兩舷各門,其餘的火炮則是75艦炮和105艦炮。整個大明複國軍在產的火炮已經實現了口徑上的統一,囊括陸海兩軍,主要製造的就是75、105和155三個口徑的大炮。其中155已經算是重炮的範疇。
75艦炮其實在技術上是從75陸軍步兵炮上發展出來的,提高了身管倍徑,不如步兵炮那麼輕便,但是射程更長。製造一門16式75艦炮的成本僅需0兩銀子,得益於流水線生產和標準化,明軍可以大量製造75的步兵炮和艦炮。
東海號鐵甲艦上倒是還有0的艦炮,隻是這玩意現在白明修的軍工廠根本還造不出來。
兩艘火力經過徹底提升的勇進級護衛艦,白明修自信她們能夠在海上擊敗任何清軍的水師船隻。雖然勇進級在大明海軍中真的隻是字輩,排水量也就是在六七百噸的樣子,但是清軍水師裏最大的船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航速火力根本比都沒有辦法比。
更何況,在此時人眼中如同哥斯拉一樣的東海號鐵甲艦,隨時都能投入到戰鬥中去,東海號在港灣中並沒有下錨,雖然鍋爐給停了,但是她的風帆也能帶動她戰鬥,使得東海號可以先起航,再燒鍋爐。
另一邊在寧波府,大明錦衣衛的暗樁聯係上了寧波城內的那名千總。
這千總名叫何仲蓀,與清軍綠營中許多軍官一樣,早年都是明軍出身,是投靠到清軍那邊的。這何仲蓀為人貪杯好賭,算不上什麼正經人,鬥大的字不識一個,但是卻算是很精明。
錦衣衛暗樁樂安一直是潛伏在江南,後來被錦衣衛重新收入編製中,為太子殿下奔走效力。之前樂安是通過與何仲蓀喝酒結識的此人,因何仲蓀對於自己的上官很不滿意,多次酒後抱怨,樂安在摸清情況之後,明了自己的身份,半威逼地令何仲蓀簽下了投靠大明的文書。
把柄在樂安手上,何仲蓀平時都非常謹慎心,甚至都不怎麼跟偽裝成當地富戶的樂安繼續往來了。這一次樂安突然化裝深夜來訪,讓何仲蓀大為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