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學生不是產品(2 / 2)

“宋,雖然你不是班主任,但是並不妨礙你對班上的學生多做一些了解啊。你要想將課上好,得先了解班上學生的情況。隻有清楚了他們情況,你才能夠因材施教。要教好書,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許中林道。

許中林讀大學那會,跟專業老師打交道的機會是很多的。但是現在的大學,老師與學生就好像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兩者除了上課,很難碰到一起。除了班主任,任課老師對班上學生了解極少。很多時候,連名字都很難叫出來幾個。

許中林的話讓宋鴻飛陷入了思考,這兩個班的學生講句實話,除了他選擇的兩個助教,還有今打了一下交道的幾個組組長,宋鴻飛再叫不出任何一個學生的名字。連名字都不知道,又如何知道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家庭情況?對學生的情況一無所知,有談何因材施教呢?

許中林笑了笑,他知道宋鴻飛開始思考了,這個年輕人很有悟性,如果一直能夠保持現在這樣的態度,這個年輕人將來會成長為參大樹。所以,許中林很樂意去引導這個年輕人。

“你好好思考一下。有空去學生寢室走走。當然也不一定要去學生寢室。你這門課以後要開很多實驗,你跟學生有很多機會打交道。”許中林道。

這些事情起來簡單,許中林卻知道,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教書育人跟工廠裏流水線生產產品是不一樣的。學生不是產品,人才也絕對不可能批量生產。很多學校開展專業認證,搞標準化、精細化,似乎隻要把教育行為標準化,精細化,就可以批量培養高素質人才。其實這是非常荒謬的行為。

宋鴻飛突然發現教書育人並不是自己的一個想法,就能夠把書教好,老師與學生之間,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工人與產品之間的關係。不解決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子生物學》這門課的方法再新奇,再巧妙,也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很快,宋鴻飛的課再次到來。走進教室之前,宋鴻飛對今這次課的效果一點把握都沒有。

許中林很關心宋鴻飛這門課的進展,再次坐到了教室裏。

宋鴻飛走上講台,開始上課。

“同學們,按照我們之前的安排,今這堂課在我講解了部分內容之後,將會由各個學術討論組來分享進展。在上一周,我就已經把課題資料分發到各位的手上。不知道你們準備得怎麼樣了?”宋鴻飛完,目光投向教室裏每一個同學。

教室裏,兩個班的學生已經完全按照分組坐了。一個組占了一塊,各自拿著一疊資料。

一聽宋鴻飛完,所有人都發出一聲哀嚎。

宋鴻飛笑了笑:“我知道,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資料,肯定困難不。我讀研的時候,恐怕很難獨立完成這些工作。萬事開頭難,隻要大家協力度過了這個難關,後麵的工作就變得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