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方去的人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燒香的,有抬花轎的,有挑擔子的,擔子裏裝有家禽、酒、肉、糕餅、蠟燭、香煙等等,還有一個婦人叫做“負鳳孺人”,負責帶著新娘穿的衣服過去,在第二新娘出了家門,也要她負責牽引回到男方家。
男方一般新郎不來,派出的人中有一個作為全權代表,例如放鞭炮的人,這個人叫做“謝郎頭”。謝郎頭和負鳳孺人都不是隨便指定,而是滿足一些條件才能當選的。謝郎頭要提前準備好至少十來個紅包,給女方對接各個環節的人發紅包。
接親的人到了女方家後,先喝茶吃點心,點心一般是蒸雞蛋、煮肉丸之類。女方家接到男方送來的酒肉等物時,則要給挑擔的來人發紅包示謝,然後把這些東西拿到祠堂祖先牌位前祭拜,明緣由。
中午女方家裏設宴請客,宴請親戚朋友。
下午接親的人留下謝郎頭、負鳳孺人和樂隊,其餘人帶著新娘的嫁裝中比較笨重的東西,例如櫥櫃之類的先行回家。晚宴的時候,女方的廚師、送嫁等人向男方家表示祝賀,謝郎頭收下祝福時要給這些人發放紅包,這叫“巧利市”。
第二新娘出嫁時先整容(絞臉毛)。
絞臉毛,也叫“絞麵”、“開臉”,即絞掉臉上的汗毛,剪齊額發和鬢角,這是農村未婚女子出嫁前的一種習俗。姑娘絞臉毛後,從此不再是“黃毛丫頭”,所以未嫁的年青姑娘是萬萬不能絞臉毛的。
和謝郎頭和負鳳孺人一樣,給姑娘絞臉毛的人也是有講究的,必須是兒女雙全的婦人,且這婦人要家庭和氣、衣食豐足、人丁興旺,這樣,經她絞過臉的姑娘,日後才能添丁發財、家庭和美,忌諱寡婦、產婦、兒女不全或與姑娘屬相相克的婦人來完成此項工作。
新娘穿紅衫裙、蓋紅頭蓋,有些地方會在新衣裏麵會穿一件“舊”衣裳,這叫做“帶魂衫”。
新娘穿著打扮完畢,在房內向父母、兄嫂告別,長輩們對新娘祝福的話,贈予“上轎錢”,這些錢是新娘的私房錢,以免她剛嫁過去後向丈夫伸手要錢難以開口。
在房內完祝福的話後,新娘由父母牽引到祠堂燒香敬祖,告知祖先有後代女孩嫁出,求祖先保佑女孩嫁了個好人家,一輩子順順利利。
這些流程走完後,由女方父母或兄長將新娘牽出,出了祠堂、家門,交到負鳳孺人手中後再“上轎”,現代已經不流行轎子了,派了車來接的就是上車,普通農村也有坐自行車或是直接走路的。
“上轎”時,新娘要哭嫁,做出傷心、不舍離家的樣子,自此離開生活了十幾二十多年的家,遠離父母兄弟姐妹,很多新娘等不到這個時候早已經哭成了淚人。如果嫁的夫家很近,或是自由戀愛的,感覺不到離家之苦,哭不出來,老一輩人會視其不孝,父母便會示意新娘的嫂子、姐姐上前,掐、擰之下,不由得你不哭。有些聰明的新娘哭不出來,會用先藏好的生薑偷偷抹臉或生嚼辣椒,好歹要擠出眼淚表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