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五府合議的方略,河東災民大部分需要遷徙,而遷徙這個工作,古往今來,都是最令統治者撓頭的。Ww WCOM這其中牽涉到的方方麵麵,所有的開支、損耗,對國家的影響,不啻於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尤其是接收地的問題特別突出,哪個郡縣都不想自己治下突然湧來一批災民,不光要提供飲食、居住、還有治安、衛生等等。最傷腦筋的是,災民生存需要土地,而所有的土地幾乎都是有主的,你到哪去弄土地?
而張放的提議,就解決了這根本性的大問題。
張放提出的方略是,將由自己的西極封國摘星城接納遷徙的災民。具體方案是先在夏秋之際,將災民遷往西域的烏壘城與交河壁,在那裏等待冬季過去。在此期間,可以慢慢適應西域的氣候與環境,漸漸融入。第二年開春,再前往摘星城。半年的時間,應該能夠抵達。
西域都護府本就是大漢移民構成的軍政基地,有著幾十年遷徙、安置的豐富經驗,以此為中轉站,再合適不過。再一個,陳湯、甘延壽聯合西域十五國,遠征郅支,震驚西域。這才過去沒幾年,正是漢朝威名最盛、匈奴最萎靡之時,絲路通道,前所未有的安全,為大規模遷徙漢民,提供了可能。
至於沿途後勤保障,張放計劃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大漢境內遷徙時,由沿途各郡縣提供移民所需的一切物資。第二階段,移民抵達西域都護府後,由都護府負責一切供應,並在隨後移民西遷時,提供糧草物資,且須派不少於一隊人馬護送。而這所有一切開支,諸群縣與都護府均記錄、整理成冊,具表上報朝廷。再由朝廷派出少府,與富平侯府結算。如此,可節省大量人力物力。
這完全是以一已之力,承擔“戰爭”的巨額糜費啊!如果不是看著這少年列侯侃侃而談,氣定神閑的樣子,怕有人忍不住伸手試他額頭溫度了……
其實劉驁真有幾分懷疑這表弟燒糊塗了——就算想表現也不能這樣玩啊!這得花費多少,他真算過麼?
在張放侃侃而談時,在場重臣與他們的助手都是呆的,完全不理解,怎麼會有人幹這種事?這事究竟有什麼好處?那郅支城有一座金山不成?值當麼?
匡衡反應最快,張放話音剛落,他立刻撫掌擊節叫好:“好一個富平侯,豪氣幹雲!這大手筆、大氣魄,當真了不得。請富平侯放心,本府一定竭盡全力配合,力促此善舉……不,是壯舉!”
匡衡是丞相,這災後善後事宜本就是他的責任,模範學生匡同學正為此頭疼傷腦,突然有人跳出來分擔重擔,哪有不樂之理。生怕少年人一時頭腦熱,轉就反悔,趕緊一口咬實了。
王鳳也笑眯眯道:“見賢而思齊,少侯當真有子儒公的風範,不愧為共侯、敬武之子。我王家子遠不如矣!”
王鳳的是幾代富平侯都有自動請削食邑,甚至不領俸祿的賢德行為。而張放此舉,也被視為仿效先祖賢舉。以家財資助朝廷度過難關,在漢朝這樣的事並不鮮見,遠的不,上一次河東水災時,杜欽之兄太常丞杜緩就曾捐出不少資財,收獲朝野一片讚聲。王鳳等人大概也以為張放是打這個花錢買名聲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