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友、王蕃、樓玄、賀邵、韋曜、華覈】
聶友,字文悌,豫章郡人。聶友少為縣吏,至京城常與大將軍諸葛格等人交往、辯談,因友時論精辟,聲名四溢。赤烏四年(241),孫權準備派兵攻取珠崖(今海南島),諸葛格推薦聶友為珠崖大守,孫權詔加聶友為將軍與校尉陸凱同往,獲勝。孫權大悅,拜其為丹陽大守。諸葛恪掌權時,聶友勸其不要輕易北伐,諸葛恪不聽,諸葛恪死後遭孫峻忌妒,欲以為鬱林大守。友發病卒,年僅三十三。
王蕃,字永元。廬江西南鬆滋縣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曆任吳國尚書郎、散騎中常侍、夏口監軍、常侍等職。王蕃依據張衡學說,結合觀察天文實踐,重製渾天儀,用勾股定理求出圓周率3.1555,提高了測定黃赤交角的精確性。其製造的渾天儀既靈巧又實用,在“渾儀”上標明地球與日月星辰的運行,從而說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節氣,以及何時晝長夜短,何時晝短夜長,何時晝夜相當,並由此製訂曆法。撰有《渾天圖記》、《渾天象說》。所著《考度論》載入《晉書》、《天文誌》和《宋書》。《三國誌·吳誌》稱他“博覽多聞,兼通術藝”。
因其性情耿直,不願對昏君俯首聽命,不肯巴結佞臣,甘露二年(266),被吳國暴君孫皓無故殺害,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樓玄,字承先,沛郡蘄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官員。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任監農禦史。孫皓即位後,曆任散騎中常侍、會稽太守、大司農。後來提拔為宮下鎮禁中候,負責殿中事物。因多次違背孫皓心意,遭人誣陷流放廣州。後又流放交阯,被孫皓逼迫自殺。
賀邵,字興伯,會稽山陰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賀齊之孫,賀景之子,曆仕三朝,官至太子太傅。後被孫皓所枉殺,其家族被流放到臨海郡。
韋曜,本名韋昭,字弘嗣,吳郡雲陽人,吳國四朝重臣。韋曜是中國古代史上從事史書編纂時間最長的史學家,後世《三國誌》多取材其《吳書》。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中書郎等職。後孫綝廢黜孫亮,立孫休為皇帝,改元永安,昭立五經博士而創設國學,立太學博士製度,韋昭官拜中書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國子學。孫皓即位後,韋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仆射、侍中,領左國史。後為孫皓所害,時年七十歲。著有《吳書》(合著)、《漢書音義》、《國語注》、《官職訓》、《三吳郡國誌》等。
華覈,字永先(一說永光),吳郡武進人。華覈先後擔任上虞尉、典農都尉,後因文學而遷任秘府郎,後升任中書丞。孫亮即位後開始與太史令韋昭、薛瑩等,編寫《吳書》。
孫皓即位後,封徐陵亭侯。寶鼎二年(267),孫皓營建新宮殿,耗費大量金錢,而且在盛夏起建,妨礙農業,華覈上疏勸孫皓不要勞民傷財;孫皓並不接納。後來被遷任東觀令,領左國史,華覈上書辭讓,孫皓回書不許。華覈曾上書過百,內容包括陳說利害,薦舉良能,解釋罪過等。天冊元年(275),華覈因為小事而被免職,三年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