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孫吳曆史上的主要人物(中)(2 / 2)

吾粲,字孔休,吳郡烏程人。吾粲初為縣中小吏,後得縣長孫河賞識,擔任曲阿縣丞,又升任長史,治理有聲名政績,與同郡人陸遜、卜靜等齊名。孫權任車騎將軍,征召吾粲為主簿,外任山陰縣令,入朝為參軍校尉。

黃武元年(222),與呂範、賀齊等以水軍抗擊魏將曹休,升任會稽太守。後任昭義中郎將,與呂岱討平山越,入朝又任屯騎校尉、少府、太子太傅。赤烏年間,孫權欲廢太子孫和,而立魯王孫霸,他堅持“嫡庶之分”,違忤孫權。後被孫霸等人誣陷,下獄處死。

【呂岱】

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人。呂岱一生戮力奉公,為孫吳開疆拓土,功勳赫赫。太平元年(256),呂岱去世,年九十六。

呂岱本為郡縣吏,因避亂而南渡。受孫權賞識,遂仕於孫氏政權。建安十六年(211),以督軍校尉之職,與蔣欽等領兵平定呂合、秦狼等叛亂,獲授昭信中郎將。建安二十年(215),隨孫權進取長沙三郡,擊降安成等四縣,成功平定三郡。後討平吳碭、袁龍叛亂,升為廬陵太守。延康元年(220),代步騭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陽、湞陽間的王金叛亂,升任安南將軍、假節,封爵都鄉侯。黃武五年(226),平定士徽叛亂,控製嶺南,晉封為番禺侯。任交州刺史時,呂岱多次派官員“南宣國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島)以及今東南亞一帶眾多國家,使扶南、林邑、堂明等國紛紛遣使至吳朝貢。

赤烏二年(239),接替潘濬處理荊州文書公務,與陸遜同在武昌,督管蒲圻。陸遜去世後,武昌分為二部,呂岱督領右部,升任上大將軍。孫亮登基後,呂岱升任大司馬。

曆史上呂岱曾經勸諫諸葛恪十思,反而引得諸葛恪不悅,後來諸葛恪被孫峻政變所殺。

【周魴、鍾離牧、潘濬、是儀、胡綜】

周魴,字子魚。吳郡陽羨縣人。他年少時好學,被舉為孝廉。曆任寧國縣長、懷安縣長、錢塘侯相,一月之內,便斬殺作亂的彭式及其黨羽,因而升任丹陽西部都尉。彭綺率數萬人反叛時,周魴被任命為鄱陽太守,與胡綜共同將其生擒,因功加職昭義校尉。後詐降曹休,誘其率軍接應,使曹休在石亭之戰中一敗塗地,戰後因功被加職為裨將軍,封關內侯。賊帥董嗣憑險騷擾豫章等郡,周魴派間諜將其誘殺,不費兵卒即安定數郡。周魴在鄱陽賞罰分明、恩威並施,於任職十三年後去世。

鍾離牧,字子幹,會稽郡山陰縣人,東漢尚書仆射鍾離意七世孫。早年因寬容而名聲鵲起,而後入行伍,安定山越,深得部下愛戴。後擔任平魏將軍,兼任武陵太守,當時蜀漢已經滅亡,邊境很是不安,鍾離牧到任後擊敗了魏國任命的武陵太守郭純,擊破五溪夷族被升任為公安督、揚武將軍,封爵都鄉侯,轉任濡須督。後來鍾離牧再以前將軍、假節的身份,兼任武陵太守。死時家無餘財,為後世所稱讚。

潘濬(又作潘浚),字承明。武陵郡漢壽縣人,蜀漢大司馬蔣琬的表弟。潘濬為人聰察,對問有機理,拜大儒宋忠為師,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賞識。不到三十即被荊州牧劉表任命為江夏從事,因按殺貪汙的沙羨長而聞名。後被劉備辟為荊州治中從事,孫權得荊州,拜潘濬輔軍中郎將,領兵。又遷奮威將軍,封常遷亭侯。

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後,拜少府,進封劉陽侯,又改任太常。黃龍三年(331),授假節,與呂岱率軍五萬平五溪蠻夷叛亂,經三年而斬獲數萬,使得一方寧靜。他為人剛正不阿,在呂壹弄權時,屢次上書請求孫權誅殺呂壹,後又想親手擊殺呂壹,呂壹因此非常畏懼他。赤烏二年(239),潘濬去世,由其子潘翥襲爵。

是儀,本名氏儀,字子羽,北海郡營陵縣人。本姓“氏”,因為被北海相孔融嘲笑“氏”字是“民”字無上,所以改姓“是”。仕東漢、東吳兩朝,早年曾在本縣營陵縣及本郡北海郡任官,後在東吳曆任騎都尉、忠義校尉、裨將軍、偏將軍、侍中、中執法、尚書仆射等官。先封都亭侯,後進封都鄉侯。年八十一歲時病逝,死前要求節葬。

胡綜,字偉則,豫州汝南郡固始人。三國時東吳官員,擅作辭賦。少年避難江東,十四歲時在孫策屬下做門下循行,在吳郡與孫權一起讀書。之後陸續任職金曹從事、鄂長、書部。東吳將領晉宗判吳降魏,胡綜與賀齊生擒晉宗,加官建武中郎將。孫權進封吳王後,封胡綜為亭侯。孫權稱帝後,胡綜為侍中,進封都鄉侯,與徐詳兼左右領軍。後拜偏將軍,兼左執法,領辭訟。孫權接手江東後的很多誥文、策封任命文書和致鄰國的書函都是出自胡綜之手。赤烏六年(243)逝世,終年六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