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紀三年(279)末,晉國晉武帝令鎮軍將軍司馬伷、安東將軍王渾、建威將軍王戎、平南將軍胡奮、鎮南大將軍杜預、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等分六路大舉伐吳。
次年,吳國軍隊節節敗退,孫皓效仿劉禪向王濬投降,吳國正式滅亡,三分歸晉。
【終於開始的滅吳之戰】
曆史上在孫皓上台後,他不修繕內政,暴虐荒淫,導致民窮財竭,上下離心,各地叛亂四起;又自恃水軍強大,憑借長江天險,戒備鬆散,吳國亡國之相早已明顯。
而在晉朝方麵,司馬炎則是積極在滅吳做準備,在當時晉朝陸軍強大,而水軍弱小,於是王濬在益州造戰船,治水軍數萬人,使晉軍的弱點得以克服,實力大為增強。陸抗死後,征南大將軍羊祜一度奏請伐吳,指出伐吳的條件已經成熟,可惜由於西北鮮卑族首領起兵反晉,後方不穩,此事就被拖延了下來。
羊祜去世後,晉武帝依羊祜生前所薦,以杜預繼任征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當時羊祜做的準備已經相當齊備,杜預在羊祜的基礎上,利用離間之計解決了駐守西陵的名將張政。滅吳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於是杜預連續三次上書請求伐吳,司馬炎終於同意,滅吳之戰於是開始。
【六路大軍來襲】
曆史上司馬炎采用羊祜生前擬製的計劃,發兵二十萬,分六路進攻吳國:1.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伷自下邳(今江蘇邳縣南)向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進軍;2.安東將軍王渾自揚州(州治在今安徽壽春),向江西(指今安徽和縣方向),出橫江渡口進軍;3.建威將軍王戎自豫州(州治在今河南許昌東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進軍;4.平南將軍胡奮自荊州向夏口(今武漢市武昌)方向進軍;5.鎮南大將軍杜預自襄陽向江陵(今屬湖北)方向進軍,爾後南下長江、湘水以南,直抵京廣;6.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巴東(郡治在今四川奉節)監軍唐彬自巴蜀順江東下,直趨建業。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冠軍將軍楊濟為副,率中軍駐襄陽,節度諸軍;中書令張華為度支尚書,總籌糧運。
總體而言就是全線壓進,將吳軍各個擊破,力圖一舉攻入建業。雙方最終的交戰過程則是吳軍節節敗退,完全沒有一戰之力。
孫皓先是讓丞相張悌統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率兵三萬,渡江迎戰,以阻止晉軍渡江。沈瑩認為應集中兵力於采石,等待晉軍前來決戰,不應該冒險渡江,而張悌則認為吳國早已經大勢已去,不冒險一戰再無機會,於是率兵渡江,正遇王渾部將城陽都尉張喬率七千兵馬趕到,張悌軍隨即將張喬軍包圍,張喬兵微勢弱,便閉寨請降。副軍師諸葛靚認為,張喬是以假投降行緩兵之計,拖延時日,等待後援,我應急速進兵予以殲滅。但張悌卻主張放過他們,因為強敵在前,不可因小敵而出戰。遭遇晉軍主力部隊後,吳軍先是屢戰不勝,後又被偽降的張喬軍夾擊,全軍潰敗而逃。諸葛靚見大勢已去,收集敗兵數百逃回江南。張悌不肯逃走,與沈瑩、孫震力戰而死,吳軍三萬多人,被斬近八千人,餘皆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