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下麵我們開始學習文化課。
之前導師過,文化課注重的是人的修養與見識,語言文字是基礎,下麵我寫出一些不難看到的文字,看誰全部都懂!”
黑板上導師的粉筆在拚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雥,驫,犇,羴,猋,蟲,,贔,鱻,瞐,聶,品,舙,譶,掱,惢,毳,靐,晶,朤,芔,磊,畾,厵,厽,灥,鑫,森,淼,焱,垚,刕,劦,馫,皛,叒,嚞
“導師我知道,這些文字一般用於起名,算命時命裏缺少什麼就取什麼名字。
像缺木名字就帶個森補回來,若缺土名字就叫垚,缺心眼名字就叫惢瞐,缺胳膊就叫掱,缺少食物就叫鱻,雥之類的,以此類推,應該是這樣!”
“同學,你算命的吧,有沒有考慮‘晶’的感受?”
“導師,這些字都是由幾個字重複疊加而成,明都是一些非凡之物。
像,贔一類,是無比強大的魔獸,據臥伏在一些險地,常人不可見。
靐,焱一類,是有靈性的異體,據誰能夠降服,誰就能夠擁有毀滅地的力量。
至於瞐,聶一類,會不會指的是中神話二郎神,順風耳那等仙人啊”
“同學,你看多了吧?”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這些字一定是某些眼睛不好使的先輩發明的,你想啊,眼睛一花,一個字很容易看成了幾個字,於是將錯就錯記載了下來。
所以馫與香同一個意思,皛即白,毳即毛”
“同學,你去找個眼睛不好使的老板,看老板會不會將一個銅板看成幾個銅板?”
“導師,這些字肯定是濫竽充數的。
一些古人沒將字認全,不記得怎麼寫,於是將很多水的地方,寫成淼,其實他想寫的是海。
很多土的地方,寫成垚,其實他想寫的是山”
“這位同學,古人有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雖然你得好像有些道理,但是沒有實在的根據就莫要胡亂猜測。”
“好了,各位同學,還是讓導師來給大家講解這些文字蘊含的意思吧”,林霖導師不敢聽下去了。
“雥,意為群鳥。驫,意為眾馬奔騰。犇,奔跑之意。猋”。
林霖導師耐心地講解著字意,待學生們都明白後,又開始了新的摸底教學:
“同學們,講完了部分文字,接下來是語句。
在生活中,口頭表達非常重要,若是詞不達意,或語句雙關,很容易鬧出笑話,甚至產生誤會。
下麵導師列舉一些病句,看各位同學能否看出病痛所在。”
“病句:“求子心切的王老漢,到寺廟祈求觀世音菩薩為他生個兒子。”
“導師,病因是產生歧義。”
“答對,怎麼改病句?”
“求子心切的王老漢,到寺廟祈求觀世音菩薩保佑他生個兒子。”
“病句:還是給女朋友買隻寵物的好,不然她總是玩我的鳥。”
“病因是成分殘缺。”
“對,怎麼修改?”
“我還是給女朋友買隻寵物的好,不然她總是玩我的鳥”
“病句:那隻畫眉突然死了,外公傷心得沒有笑容。”
“肯定詞和否定詞疊用產生錯誤。”
“不對,是詞語誤用。”
“那隻畫眉突然死了,外公很傷心。”
“病句:明是一名才高八鬥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