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苦笑,單這試題,就考驗了考生對四書五經的理解,若是不能熟讀,不能達到倒背如流的地步,隻怕尋不到原句,不解其意,隻有幹瞪眼的份兒,更別作題了。
這四書五經算是沒有白讀啊,劉凡在這方麵的進步倒是神速,畢竟從前有較好的語文底子,進入國子監後又或多或少地閱覽了些許古籍,此刻雖是第一次正式作文章,乍看之下,倒還是有幾分信心的。
劉凡深深地皺著眉頭,一時竟是呆了,畢竟自信不能當文章使。
他提筆不語,努力沉吟,腦海裏開始搜索著看過的曆屆“滿分作文”。
一炷香之後,劉凡眸光突然一亮,終於有了那麼一點點的靈感,沉吟幾句,又似在喃喃自語,口裏不時念叨著:“這樣是否過於直白?”接著又搖了搖頭。心裏默默地念道著:還是不妥。
不由自主地,劉凡又雙目癡癡地去咬筆杆子。終於,半響後,他突然“破罐破摔”,抖動手腕,又將筆尖對準了試卷,堅定不移地寫道: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待這一句寫完,劉凡滿意地坐直身體,忍不住為自己暗暗叫了一聲好:“本少怎麼這麼厲害啊,果然文曲星了麼?!哈哈”
其實做文章,容易也容易,難也難。有的人下筆千言,一氣嗬成;有的人卻是搔頭踟躕,遲遲落不下筆。
穿了,做文章,重在平時的積累,四書五經就是底子,熟讀了四書五經,心中自然便有了墨水。
此外,一些四書五經之外的知識也必須要有充分的了解,這個時代的文章不比後世的八股,後世隻要格式不出岔子,能自圓其,再加上辭藻華麗,便算得上一篇成功之作了。這種文章到底,其實就是空洞無物,不過是用無數辭藻堆砌出來的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罷了。
反觀此時的文章,由於格式還不規範,自主的權利仍不,因此,文章的好壞,看的不止是能否自圓其,能否堆砌辭藻,還看是否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必須要有自己的觀點,而觀點,是需要大量的雜學來支撐的,眼界越大,寫的文章境界自然也越開闊。
劉凡的優勢就在這裏,言行一致、注重誠信,兩千多年來,關於這八個字的文章可謂是成千上萬,要寫出自己的風格,闡述自己的觀點,就必須肚子裏有貨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