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漢風不滅(2 / 2)

出身嚴氏學,與出身顏氏學的二人,對《春秋公羊傳》的理解,必然有出入。故“諸生試家法”。“家法”的另一層含義,便是“各家之法”。嚴門學子,考嚴氏公羊;顏門學子,考顏氏公羊。

一言蔽之。各有章法,無統一答案。

若為《科考》,當如何評判?

還是那句話。新興事物的出現,必有其曆史必然。後世科舉製,並不符合大漢風貌。穿越眾,謹記。

當如何破?

薊王已給出答案:《薊國大百科全書》。隻需國典修畢,科舉可行。

如再逆推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用意。是否與薊王同?

科考之所以在唐時,能夠順利推行。隻因五胡亂華,漢文明,十不存一。爭鳴百家,消亡殆盡。“矮子裏拔將軍”,湊合用吧。

或又有人言。蜀科何以能行?

如前所說。若在西州開科舉,亦無不可。隻因西州儒學,多出馬融。若大漢十三州皆為一科,則必然大亂。

漢末科考不可通行的大致證據鏈如下:

版本不同(《熹平石經》已修正儒家七經)、門派各異(五胡尚未亂華)、理解參差(各家皆有不同注解)。

如考尋章摘句,版本不同,各有錯漏,乃其一。如考明辨經義,門派各異,各執一詞,乃其二。之於考官而言,理解參差,評判標準各有出入,乃其三。

如何統一標準,統一答案。

薊王承上啟下。繼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集百家所長,修國典《大百科全書》。

一脈相承也。

如薊王所言。再有兩百年,漢風不滅,漢魂永存。

天下碌碌無為,屍位素餐,“以今度之,想當然耳”,鼠輩何其多。

幸有我薊王。

或再有人言。《大百科全書》,無非薊國一國之學。如何能一統大漢十三州之學術。

有理。故薊王欲行,先易後難。先將薊鈔廣輸天下,而後薊吏、薊法,循序漸進。待將薊國之一切便利,放之四海而皆準。薊國《大百科全書》,便是權威公論。

且自立書之初,薊王就定下,集百家所長,絕非一概不取。且首當其衝,將神滅無鬼,被後世儒生避恐不及,視作“異書”之王學,納入其中。足見開明。

並以儒宗為首、恩師佐之,集國中鴻儒、通儒、碩儒、大儒,共襄盛舉。再有薊王,居高掌控。即便不敢妄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於科舉,足可一用。

故儒宗,有感而發:“誅人易,誅心難。”

殺人誅心,乃霸主之道。薊王,王治天下,豈肯濫殺。

《荀子?榮辱》:“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於國而言。先明善惡,再知榮辱。

便是薊王所謂,先利而後益。

《管子?牧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窺一斑而知全豹。

法、儒、道,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