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奇才輩出,名師齊聚。借兼容並蓄開明之風,扶搖直上九萬裏。太學四子,前途不可限量。
且自薊王兼督四州,又設《備吏製》。天時地利又人和,三興漢室有明主。海內大儒,齊奔薊國。此時不投,悔之不及。
須知。之於寒門單家而言,“舉孝廉”,幾是出仕唯一途徑。
察舉孝廉,為歲舉。即郡國每年皆要向朝廷推薦人才,且有嚴格的人數限定。
武帝之後,《察舉製》,為入仕正途。按舉期分類,察舉科目,可分為“歲科(常科)”與“特科(天子訂立)”二類。
歲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質樸、敦厚、遜讓、有行)。
特科有:賢良方正、賢良文學、直言極諫、孝弟(悌)力田、博通經典(童子科)、尤異(政績突出)、治劇、明經、明法、明陰陽災異、勇猛知兵法等。
以上科目,歲科為先。歲科又以“孝廉”為重。特科則以“賢良方正”為最。
鑒於各郡國人口多寡而名額相同,乃至不公,故和帝永元之際,又改以人口為準,滿二十萬每年舉孝廉一人,滿四十萬每年舉孝廉兩人,以此推之;不滿二十萬,每兩年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三年舉孝廉一人。
對邊郡,另訂優寬之製。永元十三年詔,幽、並、涼,三州邊郡,滿十萬每年即可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每兩年舉孝廉一人,五萬以下每三年舉孝廉一人。
為防“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亦或是“舉孝廉,濁如泥;舉良將,怯如雞”,舞弊之風盛行。
郡國歲舉孝廉,及至京師,還需依科目並被舉人所學,由公府分別加以“試課(考試)”。孝廉為:“諸生試家法(經術),文吏課箋奏(公文)”。
換言之。《察舉製》,輔車相依,雙軌並行。郡國先舉,朝廷後察。合稱“察舉”。
話說,漢末涿郡七縣,計十萬(102218)戶,六十三萬(633754)口。
六十萬口,年可舉孝廉三人。換言之,七縣,兩年一輪,尚不足分。
薊王父弘,年二十舉孝廉。其利之大,不妨參見後世《範進中舉》。若非早逝,必為官。入京為郎官,再出為一縣長令,板上釘釘。奈何撒手人寰,家道中落。母親織席販履,養育劉備成人,又年十五使遊,令人唏噓。
薊國在《察舉製》的基礎上,又訂《備吏製》。如何能不令天下士人,趨之若鶩。
或有人言,《科考》可乎?
薊王竊以為,時機未至。若一意孤行,恐弊大於利。
與後世不同。漢時治學,極重傳承。馬融、鄭玄之事,可見一斑。如王充之說,稱“王學”、鄭玄之說,稱“鄭學”。前漢時,東海下邳人嚴彭祖與魯國人顏安樂,同學於眭弘,習《春秋公羊傳》,遂有嚴氏學並顏氏學,傳於後世。
亦如為典籍注釋。各家所注,皆有出入。對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的理解,見仁見智。
便以《春秋公羊傳》為例。
同舉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