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英奧戰爭??(2 / 3)

即便是日本很窮,但隻要用心搜刮,總是能夠榨出油來的。

實在是不行,還可以拿勞工衝抵。不同於好吃懶做的……,日本勞工同樣是優質勞動力。

……

就在俄奧兩國為前線俄軍後勤想辦法的時候,倫敦的局勢也緊張了起來,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火藥味。

整合工業產能,本身就是一種出力不討好的活。對資本家來,大局遠沒有賺錢更重要。

對推動這一切的坎貝爾政府,大家自然沒有好感。直接表現就是:輿論猛批,仿佛坎貝爾政府就是毀滅不列顛的罪人。

反對黨也趁機在議會發起了彈劾,若不是國王愛德華七世親自力挺,加上競爭對手不想這個時候上去收拾爛攤子,沒有進一步咄咄逼人,估摸著唐寧街現在已經換了主人。

挨罵也就罷了,隻要是認真做事的政府,就沒有不挨罵的。隻要成功了,罵名也是可以洗白的。

看坎貝爾首相現在那副欲要吃人的樣子,就知道事情進展肯定不順利。

在有心人的推動下,整合工業產能被民間視作政府勾結財團,意圖吞並大家的產業壟斷市場。

一時間那是抗議聲絡繹不絕,遊行示威人群的驚口號,一時間響徹英倫三島,中資本家用實際行動向他們——“不”。

不光是下麵的人抵製,就連財團也缺乏興致。“壟斷市場”聽起來很美妙,真要是操作起來就會發現,很多行業都不能這麼玩兒。

門檻低是一方麵,關鍵是為了社會穩定,坎貝爾政府要求大家不裁員、不得哄抬物價。

本質上來,壟斷的核心優勢就在於優化企業結構、降低生產成本、以及自助掌握定價權,現在這兩點都沒有了,那還玩兒什麼?

尤其是對金融財團來,這更是一場災難。賺慣了快錢,大家可沒有興趣老老實實的幹實業。

作為“二八定律”中的百分之二,金融家們正在為掌控全世界百分之一百二的財富而努力,對坎貝爾政府的計劃,大家自然是“敬謝不敏”。

上上下下都反對,計劃自然推廣不下去了。努力了幾個月,坎貝爾首相無奈的發現自己就收獲了一個寂寞。

即便是政府已經實施了關稅壁壘,可國內萎靡不振的工業,還是沒有太大起色。

國際競爭激烈隻是一方麵,最重要的還是不列顛走上了原時空高利貸帝國的老路。國內越來越多的財團喜歡上了金融業,願意老老實實幹實業的人越來越少。

英國政府本身就不怎麼強勢,政策導向能夠影響國內經濟,但是沒有一槌定音的能力。

缺乏資本注入的夕陽產業,即便是有政府扶持,發展的同樣不順利。

隻能坎貝爾太急了,如果慢一點,等待之前製定的經濟政策發酵,讓外界看到投資實業同樣獲利頗豐,自然就會有人加入。

顯然,坎貝爾等不起,不列顛同樣也等不起。風起雲湧的國際局勢,告訴他們必須要“快”。

工業部長亨利-伯克斯:“民間的反對聲越來越大,社會各界都在反對政府插手經濟市場。

想要在短時間內整合國內工業,現在已經不可能了,工業部準備調整計劃,啟動備用方案。”

一頭紮進去不回頭的政客,始終隻是少數,大多數政客還是更喜歡“隨機應變”。

眼瞅著計劃失敗,作為具體執行人的工業部,自然要想辦法善後了。

聽到“啟動備用方案”,坎貝爾的臉色更難看了。沒有辦法,得好聽是“備用方案”,難聽點兒就是拿國家利益安撫資本界,以換取大家在接下來的配合。

當然,這個“配合”肯定是建立在政府放棄整合工業計劃的前提之下。

內務大臣阿澤維多沒好氣的道:“失敗就失敗了,既然大家都不關心大局,我們又何必要做這個惡人呢!”

這是真心話,對國家了解的越深,阿澤維多就越感到絕望。

在神聖羅馬帝國強勢崛起後,牛逼哄哄的大英帝國,就也隻剩下了外表的光鮮亮麗。

自由貿易成就大英帝國的輝煌,自由貿易也將大英帝國帶入了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