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刺背(3 / 3)

……

來自前線的刺背,尼古拉二世還沒有收到消息,眼下他正忙著梳理內部問題。

事實上,政治鬥爭突然加劇,“沙皇的不信任”隻是一個導火索,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改革”。

從19世紀末起,俄羅斯的工業體係逐漸得到完善,國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國內矛盾日漸加劇。

尤其是歐洲經濟危機爆發後,農業出口遭受重創的俄羅斯帝國,出現了大量的農民破產,社會矛盾被激化。

麵對這些情況,亞曆山大三世晚年從維護統治的角度出發,開始對內進行改革。

很遺憾,不等成果出來亞曆山大三世就見了上帝,剛剛繼位的尼古拉二世被迫接過了繼續改革的重擔。

不管怎麼改革,都少不了要傷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尼古拉二世的改革,自然也不會例外。

某種意義上來,尼古拉二世之前遭受算計,也是改革帶來的反噬之一。

……

放下了手中的文件,尼古拉二世不滿的問道:“地方自治局那幫家夥,還不知道滿足麼?”

尼古拉二世即位後,地方自治局縣、州管理機關中的自由派,希望獲得更大的自治權,以緩緩沙皇製度和民眾之間的矛盾。

很明顯緩和矛盾是假,想要更大的自治權,才是這些政治實力的根本目的。

謝爾蓋·維特首相:“是的,陛下。自治局代表們堅持要求開放全麵自治,包括議會、選舉、立法……”

不等謝爾蓋·維特把話完,尼古拉二世就忍不住訓斥道:“地方自治局的人又在胡思亂想了,想要參加國家行政管理,他們怎麼不去和上帝要國管理權?

我希望大家都知道,沙皇政府專製製度是不容動搖的,就如同我那不能令人忘懷的先父一樣!

就算是要學習歐洲先進製度,我們學習奧地利就足夠了,沒有必要整想東想西的。

要國家管理權、要自由,怎麼不睜開眼睛看看,自由法蘭西現在怎麼樣了?”

顯然,有了正反麵的現實例子在,尼古拉二世對自治代表不的底氣更足了。

不管自由派怎麼甩鍋,戰敗前的法蘭西確實是歐洲最自由的國度。民眾參政程度也是最高的,很多時候靠民間輿論都影響政府決策。

奈何正是因為這種自由,將法蘭西的戰車對準了中歐,最終引爆了歐陸戰爭,埋葬了牛逼哄哄的法蘭西帝國。

相比之下,反倒是相對保守的奧地利,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建立了神聖羅馬帝國。

當然,讓學習神聖羅馬帝國,尼古拉二世也是萬萬不肯的,奧地利和神羅完全是兩個概念。

神羅雖然也相對保守,但是下麵的邦國、自治市、自治省,都有完全獨立的自治權。

現在自治局代表要求的自治權,實際上也是神羅下屬邦國的翻版,隻不過少了一個君主。

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都是主體民族,語言曆史政治文化大家都一樣,又有近千年的邦國製度傳統,本身就擁有足夠的向心力。

俄羅斯帝國就不行了,主體民族占比僅僅隻有四成,很多少數民族都受到了殘酷壓迫,對這個國家沒有任何感情。

玩兒沒有限度的自治,那就是在搞分裂。若是中央政府一直強勢還好,要是哪一衰落了,馬上就要遭到反噬。

從尼古拉一世開始,後麵亞曆山大二世、亞曆山大三世都沒有接受得自治條件,尼古拉二世自然不可能接受。

勸?

不存在的,在場的眾人或許有人對沙皇有意見,但是對自己的國家絕對沒有意見。

……

外交大臣米哈伊羅維奇:“陛下,美利堅合眾國發來了外交照會,希望能夠加強同我們之間的經濟交流合作。

美國人提議修築一條從中亞到遠東的鐵路,以促進兩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