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的解釋道:“英波兩國簽訂的是密約,兩國政府都沒有承認,我們也可以裝作什麼都不知道。
現在和波斯政府攤牌,我們可以故意提出和密約內容相違背條件,讓英國饒計劃落空。
如果奧地利人想要對波斯地區動手,根本就不需要這麼麻煩,直接打過去就可以了。”
“直接打過去”這才是列強的作風。戰爭借口完全可以等起來了再找,反正都發動侵略戰爭了,根本就沒什麼好洗的。
這和近東戰爭不一樣,奧斯曼帝國那是昔日的歐洲公敵,隨便翻翻曆史書,就可以讓侵略戰爭變成複仇之戰。
國際輿論本身就擁有濃濃的傾向性,代表歐洲民眾的意願發起的複仇戰爭,那就必須要是正義的。
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即便是作為攪屎棍的英國人,也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糾纏。
進攻波斯就沒得了,畢竟波斯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沒有仇恨,和歐洲世界還有一萬八千裏。
這個答案令亞曆山大三世喜憂參半。喜得是問題可以解決了,不需要擔心局勢惡化;但是俄羅斯帝國對奧地利依賴性更大了。
為了擺脫對奧地利的依賴性,從亞曆山大二世開始,沙皇政府就有意疏遠維也納政府。
然而,折騰來折騰去,最後還是回到了原點,甚至還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好的擺脫對奧地利的依賴,結果最後搞得依賴性更強了,再這麼下去就隻能安心當弟了。
吸取了父親的教訓,亞曆山大三世沒有盲目的疏遠兩國外交關係,來擺脫對奧地利的依賴。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亞曆山大三世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擺脫對的奧地利的依賴不是不行,但是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
政治上的依賴最好解決,麻煩的經濟上的影響。事實再一次證明了國際貸款不是好拿的。
受隻能購買奧地利商品的附加條件影響,搞得俄國工業喪失了自己的風格,完全抄襲奧地利。
不對,他們還是有自己的風格,買聊機械設備,生產出來的同款商品在造型、體積、使用功能上都有所改進。
遺憾的是這種改進不是良性的,而是往相反的方向發展。抄作業都抄不及格,自主研發升級換代就更不用想了。
買鄰一代,就必須要買第二代,買著買著大家也就習慣了。後遺症就是,俄國工業被迫采用奧地利標準了。
時至今日,除了奧地利外,別國國家生產的機械設備在俄羅斯帝國就賣不動。
不是價格問題,也不是質量問題,關鍵是標準體係對不上。
工業發展是講產業鏈的,要更改標準就必須上下遊一起改,要是隻改其中一個環節,產業鏈搭接馬上就會出問題。
就算是產業鏈依賴性不高的產業,資本家也要考慮後期設備維護問題。
沒有配套的標準體係,換一個螺絲釘,都必須從設備購買國進口。
如果這些配件不值錢,生產廠家可以附贈一批,那麼機械設備壞了,維修工人也要從海外請,那就沒辦法了。
大家都是要考慮成本的,誰也不會自找麻煩。俄羅斯帝國也沒幾家大工廠,能夠讓設備供應商,直接派技術工人常駐。
亞曆山大三世還是懂點兒經濟的,沒有為了擺脫限製,就胡亂折騰。
自家搞不出來,反正都要進口,買英法的還不如買奧地利的,起碼大家是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