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包括:繅絲廠、毛紡廠、棉紡廠、印染廠、製衣廠等十幾家工廠,擁有員工13萬餘人。
在米蘭地區擁有獨立的工業產業園,往日裏這個時候,工廠中早就已經忙碌了起來,現在卻是詭異的死寂。
了解情況的人都知道,這裏又發生罷工了。
奧地利在普及義務教育,倫巴第王國也沒有例外。得益於從培養紀律意識,現在的罷工運動要和諧的多。
大家已經清楚的認識到了,機械設備是吃飯的家夥,打砸搶燒那是在砸自己的飯碗。
這不影響大家合法罷工,隻要不影響社會公共秩序,罷工仍然是大家的基本權利,不需要任何人批準就可以進校
米蘭受意大利海洋文化影響嚴重,又是文藝複心發源地,相比奧地利其它地區,這裏新思想要活躍的多,罷工運動也頻繁的多。
當然,這不是達可兒紡織廠罷工的主要因素。和絕大多數傳統企業一樣,鼎盛一時的達可兒紡織廠也逐漸走向了沒落。
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後,達可兒紡織廠沒有把握住機遇,站在了保守派一邊,沒有能夠及時更新設備,在市場競爭中出現了疲態。
受利潤下滑影響,從1870年到現在,企業就沒有增加過一次薪水,然而物價卻沒有停下來等他們,罷工運動自然就發生了。
和絕大部分企業一樣,達可兒紡織廠也是家族企業,當代掌門人達可兒-蘭諾已經是年過七旬的老者。
年輕時代,他也是風雲人物。在奧撒戰爭中果斷的下注奧地利,戰爭結束後,競爭對手因為站錯了隊領了盒飯,達可兒-蘭諾趁機兼並了他們的工廠,然後就開啟了躺贏人生。
利用市場的空檔期,達可兒紡織廠迅速發展了起來,巔峰時期工人數量一度超過18萬,企業年產值進入奧地利百強。
然而,這種沒有核心技術的產業,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競爭對手多。
維也納政府的“改麥為桑”戰略推動後,倫巴第王國很快就變成了奧地利最重要的生絲產地。
近水樓台先得月,達可兒紡織廠享受到鄰一波紅利,就地進行生產無疑是大大降低了成本。
即便是現在,達可兒紡織廠也占據了倫巴第王國大半的生絲加工。憑借完整的產業鏈,按理來達可兒紡織廠應該過得很滋潤。
然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降臨,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各種機械設備不斷更新換代,年邁保守的達可兒-蘭諾為了追求更大利潤,沒有第一時間跟上時代的步伐。
一步慢步步慢,資本競爭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競爭對手不會給他們留下機會。
新技術帶來的不光是生產力提高,還有產品質量的提高。在價格相差無幾的情況下,質量好的商品肯定更加受歡迎。
短短的幾年時間裏,達可兒紡織布的市場份額就被競爭對手蠶食了三分之一,企業的利潤直線下滑。
收到了罷工的消息過後,達可兒-蘭諾猛然一拍桌子:“又罷工了,這幫沒良心的東西,也不想想是誰在養著他們!
要是我們倒下去了,他們連工作都沒有了。不想幹就不要幹了,想要進入達可兒上班的人多得是。
吩咐下去按照老規矩,開除百分之十的罷工人員,責令他們立即複工,複工最慢那幫人,就給我滾蛋!”
這是達可兒-蘭諾總結出來應對罷工的經驗。在工人中間,他也是收買了間諜的,每當這個時候,隻要有人帶頭複工,罷工就進行不下去了。